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2170字。

  南阳市2021年秋期高中三年级期终质量评估
  语  文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民族”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政治和学术概念之一,由“中华”和“民族”两部分构成。“中华”是中国固有词汇,其词义虽历经变迁,但仍相对稳定。“中华”二字有两层含义:第一,中华民族起源和生息于同一片中华大地;第二,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不断壮大的机理是文化多元和政治统一。
  第一,何谓中华大地?中华大地东起兴安岭,北至蒙古高原,西至葱岭,南达海洋,随
  着历史发展形成了一个自足的历史地理空间。近代以前,世界各大文明都无固定边界,文明
  边界随王朝兴袁而盈缩不定。承载着中华文明的中华大地,也随中国古代王朝国家兴替而不
  断变迁。总体而言,从夏商周到秦汉,从秦汉到明清,统一国家的周期性重建和发展,使中
  华大地不断扩大。中国古代王朝国家发展,至清代达到高峰,东北地区、正北蒙古、西北新
  疆,西南西藏与内地共同构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农耕和游牧两大经济区最终统一起来。如
  果说,鸦片战争前的清王朝版图是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逻辑结论,那么,中华大地的历史生
  长也至此成熟。近代以后,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世界体系逐渐形成,国际公法意义上的固定
  疆界成为现代国家的生存必需。中华大地不再只是中华民族生活空间的历史呈现,更须寻求
  此历史空间的现代法理化。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民族取得了国家形式,中华大地也确立起法定疆域。中华大地从传统天下体系中摆脱出来,不再因王朝兴衰而盈缩不定,从而为中华现代国家奠定了稳固的领土要素。中华大地的历史呈现及其现代法理化,为解决谁是中国人、什么是中华民族这个重大理论问题提供了基础性的时空框架。中华大地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疆域。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疆域内生息繁衍的人们,无论语言、习俗、宗教、人种等方面的差异,都是历史和现今的中国人,中国的历史和未来也主要在此疆域内展开。这赋予中华民族鲜明的属地性。
  第二,文化多元和政治统一。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中华民族生息繁衍五千余年,必有
  其源远流长、不断壮大的机理,这个机理就是文化多元和政治统一。在中华大地上,不断自
  发生长和外来融入的文化,只要能为人们提供更好更便利的生活,皆可一律利用,皆是中华
  (摘编自《共同体视域下的中华民族:基本内涵与建设逻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古及今,我国固有词汇“中华”的含义有过演变,但总体而言,变化并不大。
  B.近代以前,伴随着中国古代王朝国家的兴衰,中华文明的边界在不断地变化。
  C.中国疆域随王朝更替而变化,其不断扩大源于封建统一国家不断的周期性重建。
  D.中国的政治统一是多元文化平等相处的关键,其为多元文化也提供了基本框架。
  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总体上采用总分式的论证结构,第一段总论,第二至五段是分论部分。
  B.文章第一段开门见山,开宗明义,明确了全文的中心论题:“中华民族”的含义。
  C.文章第二、三段使用对比论证方法论述了“中华大地”的范围是盈缩不定的。
  D.文章结尾承接上文,主要论述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统一建立在特定的文化基础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大地不应是中华民族生活空间的历史呈现,而应是国际公法意义上的固定疆界。
  B.可以说“中华文化多元和政治统一”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不断壮大”是互为因果的。
  C.因为各国都拥有优秀的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融人,所以每个民族具有兼容并蓄
  的品质。
  D.谁是中国人、什么是中华民族这一问题因共和国的成立和法定疆域确定而具备解
  答可能。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长期以来,义务教育学校特别是小学的“三点半”放学现象,给家长带来了接孩子难的问题,有的还因此把孩子送到校外培训机构,增加了校外负担,导致发生“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现象。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可有效解决家长接送难、孩子没地方去的问题;可以充分利用课后时间,提供丰富多彩的服务内容;还有助于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截至2021年5月底,全国共有10 2万所义务教育学校开展了课后服务,课后服务工作
  取得重要进展。与此同时,部分学校的课后服务还存在着课后服务时间偏短、经费保障不到
  位、吸引力不够强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摘自《教育部就“双减”答记者问:缓解家长焦虑情绪,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中国日报网,7月24日)
  材料二:
  南都教育联盟日前发起了一项相关问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如果校外培训机构假期或
  周末不开课,有近三成家长没想好怎幺办,剩下的超七成家长的安排有这些主要选择:超四
  成家长会选择为孩子报网课、36.64%的家长会让孩子参与校内课后的学科特色托管班等。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可使家长接送难、孩子没地方去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有助
  于缓解家长焦虑,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B.校外培训机构假期或者周末不开课,超过70%的家长给孩子安排了诸如网课、参
  与校内课后的学科特色托管班等内容。
  C课后服务工作已经取得重要进展,但一些学校在服务时间、经费保障等方面还存
  在问题,仍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D.各级教育部门要统筹协调,制定课后服务费标准,做好课后服务绩效工资总量增
  核、完善合理取酬办法等工作。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孩子放学早、家长不便接的“三点半”现象是困扰家长的难题,也是导致家长把孩
  子送去校外培训机构的根本原因。
  B.课后服务不必非由本校教师承担,也可由家长及社会人员或志愿服务力量承担,
  以突出育人导向,为学生提供丰富课程。
  C.在假期给孩子报培训班,近六成家长是为孩子“培养特长与爱好”,近半受访者认
  为安排暑假培训班可“巩固学习成果”。
  D,课后延时服务不仅是学校的“服务”,同时也可争取学生、教师、家长共同参与,
  如果创造性地开展,将取得更好的效果。
  6.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怎样才能使“课后延时服务叫好又叫座”。(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酒监王伯杨
  揭方晓
  民国年间,西城青年王伯扬从初等师范学校毕业,回家乡向梁镇当了一名高小教师。
  向梁高小并不大,二三十住教师,三四百名学生。可在当时,“民国”才刚刚被小老百姓听闻,这儿应该算是整个黄土高原难得的新兴之地。以此学校为中心,几年间,陆续有了商品交易所、镇公所、税务所、保安队等许多商务、政务、军务机构,向梁便隐然是一座繁华的大城镇了。
  王伯杨好酒。他喝酒非常豪爽,不扭捏,不做作,不矫情,更重要的是,从不作弊,酒
  品极佳。同事付好蝶、叶沉香也好酒,年龄相当,一来二去,就与王伯扬成了莫逆之交。没
  事时,去镇里的二马酒馆喝酒,那是他们最快乐的时候。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