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3330字。

  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必修1、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段时间,人工智能“续写”名著的现象受到舆论聚焦。在人工智能的“作品”中,“林黛玉大战孙悟空”之类“脑洞大开”的情节纷纷亮相,大大超出了一般人的预料。面对《聊斋志异》里的经典故事,人工智能竟然创作出了“蒲松龄笔下的狼袭击了多个城市却无人能敌”的现代式情节。一时间,围绕着人工智能的“创作能力”,产生了不少讨论。许多人不禁想问:人工智能在创作领域能否取代人类?有朝一日,我们看到的文字作品会不会被人工智能“包揽”。
  其实,这已经不是人工智能第一次在世人面前展现“创作能力”。前几年一度流行的“AI写诗”,便曾赚足舆论的目光。当时,“AI小冰”的诗歌大获好评,其“创作水平”远超文化素养一般的普通人。但事实上,人工智能的“创作”基于强大的算法与数据储备,背后是严密的逻辑与计算,与人类的艺术创作有本质不同。当下的人工智能再“智能”,也不具有情感与思想,而文学创作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它是人类情感与思想的表达,必然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美国文学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指出:文学是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着人际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钱谷融先生也提出过“文学是人学”。说到底,文学创作是一种精神活动,真正有价值的文学作品都具有极强的个人思想与情感表达力,人工智能仅凭数据计算,并不足以使其获得这一能力。
  中国古人讲:“文章憎命达。”作者特殊的人生经历,造就了许多独特的文学作品。如果没有个体与国家的苦难,杜甫很难写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样的千古名句。同理,《红楼梦》这样伟大的作品也饱含了作者的血泪。情感的抒发、改造与升华,造就了动人心魄的佳作。这些与人紧密相关的东西,很难在人工智能身上得到体现。
  从这一点来说,当下的人工智能,就算写出来的作品再“像样”,也无法取代人类进行真正的文学创作。其最高的上限,也只不过是精巧的“模拟创作”——这些成果看起来像文学作品,但本质上并不是真正的创作。
  当然,如果我们放宽对“创作”的定义,还是应当承认:人工智能的写作,在很多领域有不小的价值,甚至可以取代一部分人类的工作。此前,有人提出可以在媒体领域引入人工智能,辅助新闻写作。而中国地震台网的人工智能写作机器人,已经可以在短短几秒钟的时间里,发布最新的地震消息。仅就速度而言,动作再快的媒体人也不可能比人工智能更快。不过,即便是在新闻写作上,人工智能也无法彻底取代人类。对新闻价值的判断,对新闻事件的点评与解读,都是超出人工智能能力之外的事。
  人工智能对人类工作的取代情况,需要针对具体情况加以分析。利用人工智能服务我们的生活,这个思路没有问题。但是,我们也不必过于夸大人工智能的创作能力。即便有一天,科学进步到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类开展几乎所有繁重劳动的地步,文学创作仍会是捍卫人类精神力量的宝贵园地。
  (摘编自黄西蒙《人工智能真的能“创作”文学作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工智能的“创作能力”是由人工智能强大的算法与数据储备来决定的。
  B.人类情感与思想的表达是人工智能“创作”与人类的艺术创作的本质区别。
  C.人工智能写作不能算是真正的文学创作,因此没有必要发展人工智能写作。
  D.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写作与杜甫特殊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的是(3分)
  A.文章从人工智能“续写”名著的现象引出对人工智能在创作领域能否取代人类的讨论。
  B.文章引用美国文学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和钱谷融先生的话,意在反对人工智能“创作”。
  C.文中列举中国地震台网的事例,证明了人工智能可以取代一部分人类的写作工作。
  D.本文论证条理清晰,分析客观、理性,肯定了人工智能“创作”存在的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只有人工智能才能创作出“蒲松龄笔下的狼袭击了多个城市却无人能敌”的现代式情节。
  B.“AI小冰”“创作水平”远超文化素养一般的普通人,这是过于夸大人工智能的创作能力。
  C.在新闻写作上,人工智能缺乏对新闻价值的判断以及对新闻事件点评与解读的能力。
  D.在媒体领域可以引入人工智能辅助新闻写作,因为新闻写作不需要个人思想与情感表达。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历史文化以各种方式保留在城市肌体里,沉淀为独特的记忆和标识,例如北京的胡同、上海的石库门、福建福州的骑楼,等等。以真实的历史文化遗产为载体,城市的文脉才能得到有效传承。在推进城市更新的实践中,强化“保护”的理念,切实守护好城市历史文化,既是在呵护城市底蕴,也有助于广大市民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传承和遗产保护,推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实践取得重大进展。截至目前,国务院公布了13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划定历史文化街区895片,确定历史建筑3.68万处。同时,相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