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2360字。

  2022年1月晋中市高一年级期末调研测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2021年7月4日14时57分,经过约7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密切协同,圆满完成出舱活动期间全部既定任务,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标志着我国空间站阶段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②出舱活动,又被称作太空行走,是指航天员或宇航员离开栽人航天器乘员舱,只身进入太空的活动。这是栽人航天的一项关键技术,是载人航天工程在轨道上安装大型设备、进行科学实验、施放卫星、检查和维修航天器的重要手段。美国曾通过太空行走修复了刚发射上天就出现重大故障的“天空实验室”空间站,使它“起死回生”;苏俄航天员则通过多次出舱活动修理“和平号”空间站,使它“转危为安”;当前在轨运行的“国际空间站”更是由航天员通过多次太空行走才完成在轨组装的。
  ③随着太空行走技术的发展,太空行走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按出舱活动的目的和任务可分为四种:第一种是验证类出舱活动;第二种是组装类出舱活动;第三种是维修类出舱活动;第四种是有效载荷类出舱活动,即回收、修理和释放卫星或在月面安装实验装置、采集月岩标本等。
  ④2008年航天员翟志刚进行的我国第一次太空行走属于验证类出舱活动,而这次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进行的太空行走时间更长,任务更复杂。他们要进行首次人和机械臂的协同配合,用机械臂把航天员载到舱外作业点去完成复杂的舱外安装任务,难度比当年翟志刚的首次太空行走大许多。
  ⑤太空行走的难点主要在于:一是舱外环境十分恶劣,必须使用复杂而可靠的出舱活动系统束克服空间环境的影响,以保障航天员在舱外行走的安全;二是航天员在失重状态下无法用腿行走,主要是靠手扶住周围的某些物体来维持行动;三是太空中缺少可辨识的参照物,航天员很容易迷失方向。
  ⑥处于真空状态的太空,没有大气层的保护,温度变化很大。太阳照射时温度可高于100℃,无阳光时温度可低于-200℃,同时存在各种伤害人体的辐射。为保障航天员在出舱活动中能安全、有效地完成任务,进行出舱活动时,航天员需配备航天服、舱外机动装置、完成任务所需的工具、固定身体的设备及安全带等装备。其中,舱外航天服是出舱活动中最重要的装备,它将航天员的身体与太空的恶劣环境隔开,并向航天员提供大气压力和氧气等维持生命所需的各种保障。我国第一代“飞天”舱外服配有生命保障系统背包,它从内到外分6层,即舒适层、备份气密层、主气密层、限制层、隔热层、外防护层,具备防辐射、调节温度和调节压力等功能,还有完备的生命保障
  系统。这次神舟十二号航天员是穿着进行了大量改进与升级的新型“飞天”舱外服。同时,为了解决在太空行走时因缺乏参照物而无法分清物体的远近大小、判断其速度快慢等安全问题,航天员在太空行走时都会用安全带将自己与航天器连接起来,以防自己丢失在茫茫太空中而成为人体卫星。
  ⑦本次出舱任务圆满完成,航天员们不仅给14亿国人传输回了太空视角下的绝美地球照片,同时也宣告了我国更加成熟地掌握了太空行走这一核心航天技术。
  (摘编自庞之浩《航天员为啥要出舱?太空行走有多难?》)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密切协同完成出舱活动,标志着我国空间站阶段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圆满成功。
  B.太空行走是载人航天工程在轨道上安装大型设备、施放卫星、检查和维修航天器等活动的唯一手段。
  C.虽然神舟十二航天员的出舱活动比2008年翟志刚的出舱活动难度更大,但其活动类型却是一致的。
  D.为了防止自己丢失在太空中而成为人体卫星,航天员出舱行走时都会用安全带将自己与航天器连接起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出舱的目的、作用、类型、影响因素和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使全文形成了“总一分一总”式的结构。
  B.文章列举美、苏俄航天员出舱活动的事例,是要证明目前这一技术为部分航天业发达的国家所掌握。
  C.文章第③段列出太空行走的四种方式,说明随着太空行走技术的发展,太空行走方式也越来越多。
  D.文章第⑥段对航天员出舱需要的各种装备一一罗列,是为了论证进行太空行走的难度之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出舱活动是载人航天的一项关键技术,方式多但难点也很多,最大的难点是太空环境复杂
  多变。
  B.舱外航天服是出舱活动最重要的装备,为航天员提供各种保障并帮其克服太空环境的各种影响。
  C.神舟十二号出舱任务圆满完成,宣告了我国已经完全掌握了出舱活动这一载人航天的核心技术。
  D.太空活动方兴未艾,未来要突破更多太空行走难题,研制既安全可靠又轻便灵巧的舱外航天服至关重要。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这是中国科技评奖委员会的评价。
  有人说,科学家是真理的侍者,是事实的追随者。对于水稻杂种,曾有不少国家的科学家研究过,但并未成功。根据实践,袁老以科学的胆识和眼光,无惧“这是对遗传学的无知”的嘲笑,投身于这一研究。充分尊重科学规律,也敢于提出设想、勇于探索,依据事实、发现真理、验证真理伴随了袁老一生。1964年开创杂交水稻研究,1997年开展超级杂交稻研究,2000年、2004年、201 1年、2014年分别实现了大面积示范田每公顷10.5吨、12吨、13+5吨、15吨的目标,2020年实现了周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