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880字。
烟台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收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路遥早年生活在乡村,对乡村有着很深的感情,他的创作源泉来源于乡土,因而在他的作品中表现了对乡村的深深热爱,而乡村的贫困生活又给路遥带来了极大的苦难。路遥的作品都是以平民的身份来描述强权对人们造成的巨大伤害,底层的民众只能是被欺负、被愚弄的弱势群体。
多舛的命运与困苦的生活让路遥对苦难有很深刻的体验,而土地作为乡村人们生存与生活的根本,让路遥还认识到人们深深依赖土地,无法脱离土地。那种只有扎根乡土才能活人的观念,让他在许多作品中都表达了强烈的乡土情结,更多地描绘了乡土的那种自然美与人情美。路遥在作品中除了表现源于农村的乡土情结外,也写出了乡村的苦难,这种苦难时刻表现在作品的主人公身上,他们急于挣脱贫困而不得不在土地上拼死拼活。虽然生活的苦难在于命运的安排,但是路遥一直用艰苦的个人奋斗之路来超越生存的苦难。精神的苦难则是他自愿选择的,他在用道德理想主义来对抗精神求索中盘结在心中的痛苦。在他的作品中,他告诉我们怎样才能有尊严地活着,怎样才能在苦难的磨砺中主动建构起高尚的人格,追求理想的人生,路遥成功地达到了对苦难的精神超越。
(摘编自江晓玲《论路遥小说中的乡土情结与苦难意识》)
材料二:
路遥一直追求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平凡的世界》更是他一生小说创作的总结与升华。为了创作《平凡的世界》,路遥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常年苦行僧似的创作生活,使得他本人显得既崇高又悲怆。对《平凡的世界》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路遥对于社会发展变化的关注,以及对于道德理想的追求。
路遥力图在小说中构建一个道德的理想国。《平凡的世界》汇聚了路遥对于道德的所有的热情和理想,在小说中体现出以道德完善为宗旨的叙事特征,小说的主要人物是道德的化身,他们的人格闪耀着人性的光芒,并在一次一次道德磨砺和苦难考验面前,不断地趋于完美,接近于宗教经文中的人物。孙少安是家中的主要劳动力,但家里的白面馍馍却从来都给瘫在炕上的奶奶吃,就连秀莲给他盛饭时多盛了些都被他痛斥。孙少平在荒原揽工时赚的钱真可算作是血汗钱,当看到年纪尚小的小翠被工头骚扰,他拿出一个多月的收入让小翠回乡生活。田晓霞更是一个理想般的人物,她有一个良好的身世,行为举止落落大方,欣赏孙少平因为苦难磨砺出的坚毅,在抗洪抢险现场冲在前面,付出生命。路遥不仅把自己对于道德的理解附加在了人物身上,还时常凌驾于人物之上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说。然而路遥的道德叙事存在的弊端也十分明显,正如周成华在《现代理性和传统情感之间》中所说,“他不去着意开掘平凡世界中深藏在平凡人身上的民族劣根性,而是更多地关注他们身上潜在的传统美德,特别是他们在社会变革中克服自身弱点走向自我觉醒的痛苦历程”。
(摘编自王余红《从<平凡的世界>看路遥的创作个性》)
材料三:
当历史的车轮带着现代文明轰隆而过时,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就不可避免地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交接、碰撞。作为一个有着积极入世观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路遥在接受这种洗礼的同时,也意识到传统本身存在着许多落后的、不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东西。因此,他讴歌传统美德和人性,绝不是要全盘不动地照搬传统,他希望传统在现代能够得到更新,以适应现代的要求。从路遥作品中的表现来看,他认为传统应接受现代的洗礼,换言之,即传统要接受现代的新观念,以实现自身的更新。例如,在爱情上,既要忠于爱情又要有自由意志和独立意识,孙少平没有割弃传统文化的滋养,但更多地接受
(摘编自王欢《论路遥小说的文化价值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路遥习惯以平民视角来进行创作,意在借助弱势群体遭受的极大苦难和伤害表现对强权的批判。
B.路遥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都是道德的化身,路遥时常把自己对于道德的理解附加在这些人物身上。
C.路遥意识到传统本身存在许多落后的东西,他讴歌传统美德和人性,是希望现代文明包容传统。
D.路遥作品中农村青年奋斗者的不同人生,让读者能够看到个人自我实现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差异。
2.关于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着眼于通过路遥的生平经历来探究他的写作风格,多舛的命运与困苦的生活让他的小说充满苦难意识。
B.由材料三可知,路遥正是通过描写“城乡交叉地带”的人物,表达出了他对中国现代文明和传统文明的思考。
C.路遥对苦难有深刻的体验,对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对变革中的社会进行积极的引导。
D.孙少平没有以个人的功利和欲念为目的,而是保持了传统的美德,在形象的塑造上孙少平比高家林更加成功。
3.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中观点表述一致的一项是(3分)
A.路遥的小说大量描述故乡的黄土地,以及黄土地上人们的生存与奋斗,这不仅体现了路遥强烈的“恋土情结”,也体现了他对人生与命运的关注。
B.路遥既肯定城市所代表的“进步”,又认为农村并不是“落后”的代名词,农民身上所具有的美好的品德和人性,不应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而湮灭。
C.路遥是文学上的道德主义者,他的小说不是追求建造美学的大厦,而是“以道德完善为目的”的关爱人、教诲人、鼓励人、重塑人的布道式文学。
D.路遥的创作过分满足于自我的情感补偿。由于特殊的人生经历,路遥在青少年时期形成了难以割舍的英雄主义情结,这是他创作的重要心理动因。
4.议论文中论证事例多有鲜明的层次性,试以材料二所举《平凡的世界》中三个主要人物的道德事例进行说明。(4分)
5.从以上三则材料看,路遥小说有哪些主要特点?请简要概括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山前该有一棵树
张者
父母被调入矿山后,我们这些孩子就跟随着父母上了山,这样,一个简陋的学校就在山前用石头搭建了起来,屋顶用的是红柳枝和油毡。每天的上课铃声让正在开矿的父母们十分安心,只是他们开山的炮声却让我们十分惊恐。在炮声隆隆中上课,飞石砸在房顶上,如天神的战鼓。教语文的胡老师正领读课文《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听到房顶的咚咚声,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家会心一笑。胡老师也笑,望望房顶说,三而竭了,没事。同学们就哄堂大笑,疲惫的午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