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0740字。
葫芦岛市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
语文
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纸上的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答案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纸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纸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第Ⅰ卷 (阅读题 70分)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垃圾分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强调,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
习近平指出,推行垃圾分类,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要加强引导、因地制宜、持续推进,把工作做细做实,持之以恒抓下去。要开展广泛的教育引导工作,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实行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有效的督促引导,让更多人行动起来,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全社会人人动手,一起来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一起来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习近平十分关心垃圾分类工作。2016年12月,他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研究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强调要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努力提高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习近平还多次实地了解基层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情况,并对这项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摘编自新华社《习近平: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材料二
随着各大城市接连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中国已经逐步迈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垃圾分类新政策,不仅意味着新的生活方式,也意味着新的市场。数据显示,2019年8月注册成立的垃圾分类企业就达到1004家,上百个垃圾分类应用一夜之间上线。
但有人欢喜有人忧。一边是新企业大量涌入这片财富新“蓝海”,而另一边,该领域的先行者“小黄狗”公司却传出了财务危机。那么,该如何看待垃圾分类行业的发展前景呢?
首先要有产业链思维。纵观生活垃圾的“一生”,至少包含以下几个环节:分类,投放,运输,处理,再生(包括回收、焚烧、填埋)。每个环节都是一个大市场,需要企业找准用户痛点、找到市场切入点。
在分类环节,各大城市出台相关条例,就是把分类环节固定在了居民家里。这首先将带来垃圾桶的需求上涨。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将产生大量对垃圾分类知识的需求,这就给“垃圾识别”等辅助类小程序的开发带来了市场。
在投放环节,虽然长期存在着“拾荒者+废品收购站”的回收体系,但由于覆盖不全面、沟通成本高,大部分城市居民更多时候还是直接面对小区垃圾桶,形成“居民—垃圾桶—拾荒者—废品站”的链条。但在这一链条中产生的收益并未反馈到居民手中,许多企业正是看准这一点,找到了自己的切入点。比如推出街头自动回收机,居民投入可回收品后可以即时返现,“小黄狗”就是代表。又或者提出免费上门回收服务,“爱回收”就是典型。这一环节也是目前企业涌入最多的。
然而,这种模式本质上未改变原有的回收形态,只是替代了废品收购站、拾荒者的环节。同时这些企业大多只涉及可回收垃圾,但这部分垃圾在垃圾总量中占比可能不到10%,剩下约90%无回收价值的生活垃圾,其清扫、收集、转运更值得关注。
尤其是运输环节。早有不少网友反映,看到自己辛辛苦苦分好类的垃圾,却被垃圾运输车“一锅烩”,是对自己垃圾分类信念最大的打击。因此,做好垃圾分类运输,不仅事关垃圾回收的效率,也事关人们对政策的信心。
在处理环节,则是设备生产商与数字化改造的机遇。比如阿里正在与相关设备企业合作,开发人工智能垃圾焚烧炉,减少人工干预的次数,提高垃圾处理设备的效率,微软也在尝试通过添加传感器装置,对现有垃圾桶进行低成本改造,同时实现垃圾数据采集,通过云端建立个人信用及奖励机制。
其次,垃圾再生环节应该是行业大力发展的重点。在产业链条中,下游企业是上游企业的客户,利润也从产业下游向上游传导。比如,用“湿垃圾”焚烧发电,就把一部分电力收益转移到了垃圾分类产业;用餐厨垃圾作为饲料喂养虫子,就能把养殖行业的利益链接入垃圾分类产业。
未来,这样的垃圾“再资源化”的路径和企业应该越来越多。只有下游企业发展壮大,上游企业才能“有利可图”,才能让垃圾分类产业良性运转起来,摆脱“投资人钱花完就关门”或靠政府“输血续命”的困境。
(摘编自韩维正《垃圾分类要有产业链思维》)
材料三
2019年7月1日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开始施行,如今已有4个多月。记者从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获悉,2019年以来,上海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好于预期。全市1.2万余个居住区达标率已由2018年底的15%提升到目前的90%。此外,统计数据显示,至10月底,全市可回收物回收量较2018年10月增长4.6倍,湿垃圾分出量增长1倍,干垃圾处置量减少33%,有害垃圾分出量较2018年日均增长9倍多。
上海绿化市容局表示,下一步,本市将立足常态管理,健全长效机制。同时,高标准推进示范街镇创建工作,确保年底实现达标街镇在70%以上,示范街镇达到50%的任务目标。
(摘编自栾晓娜《上海垃圾分类成效如何?可回收物比一年前增长4.6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垃圾分类,顾名思义,就是要把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这虽是小事,但对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有着重大意义。
B.随着中国逐步迈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一些新企业开始涌入这个新兴市场抢占商机,而先行者“小黄狗”公司却出现了财务危机。
C.目前,大多数企业都是去做街头自动回收机或免费上门回收服务,这有效改变了过去长期存在的“拾荒者+废品收购站”的回收体系。
D.上海市立足常态管理,健全长效机制,自《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施行4个多月来,该市垃圾分类工作成效显著,可回收物大幅增长。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垃圾分类工作,不仅实地了解,而且为垃圾分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这些指示高屋建瓴,为垃圾分类工作指明了方向。
B.垃圾分类对于市民来说是新的生活方式,而对于企业来说则意味着新的机遇和市场,当然这个市场也隐藏着风险,企业也可能存在危机。
C.做好垃圾分类运输,不再将人们辛苦分好类的垃圾“一锅烩”于垃圾运输车,这就可以提高垃圾回收效率,解决人们对政策的信心问题。
D.从垃圾分类行业的发展前景来看,再生环节应是发展的重点,因为只有发展壮大垃圾分类下游企业,才能让垃圾分类产业良性运转起来。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 )
A.“垃圾分类应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 系统。”
B.“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 制度。”
C.“目前上海市已建成可回收物回收服务点13998个、中转站181个、大型集散场9个。”
D.“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对于提升人民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如何有效推进垃圾分类工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夏天的玫瑰
史铁生
①雨中的黄昏,很静。郊外的土路又细又长。
②远处的村落里,大喇叭唱着。“夏天最后的一朵玫瑰,还在孤独地开放。”这是一支洋歌。老头儿在竹竿的顶端罩了一把雨伞。每逢雨天他就这样。那只纸叠的小风车儿在灰暗的雨伞下面默默地转着,就像那支歌。
③他抱着那只刚买来的铜牛,拄着一支木拐,慢慢地走着。那铜牛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