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1810字。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
安徽省宣城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3题。
从中国历史看,中国士人的乡愁真正以乡村为主导,要到隋唐推行科举制之后。这种选官制度使大批生活于乡野的士人有了出仕做官的机会。少年居于乡村,做官后移居城市,构成了他们的人生路线图,由此也使乡愁与真正意义上的乡村建立起稳固的关联。所谓“少小离家老大回”则成为相关诗文表达的标配。当然,隋唐以后,士人的返乡仍然不过是一种情感态度,而不是真正让自己重新生活于乡村之中。他们在欲望层面难以舍弃都市生活的繁华,所以只好让精神世界在“滚滚红尘长安道”与“田园将芜胡不归”之间往复摇摆。当然,相应的解决方案也随之出现,这就是将乡村记忆置入都市,在城市红尘之中营造“城中村”,即园林。据此我们也不难理解,中国园林营造之所以在隋唐以后进入文人园林主导的时代,它的远因是科举制,中因是大批乡野士人进城做官,近因则是对乡村的回望主导了士人的情感世界。与此比较,中国早期乡愁的表达之所以更多是城市性的,即更多关乎旧国旧都的废墟感,原因无非在于隋唐以前的中国政体基本上是贵族政体。这些贵族靠门第世袭做官,一代代居住于城市,根本没有乡村经验,其乡愁必然以城市或城市的废墟化为主导。据此也不难看出,看似微末的乡愁,在中国历史上其实经历了从早期城市中心向后来乡村中心的迁移,而这种变化则根本奠基于古代国家选官制度塑造了新的权力主体。
乡愁作为情感表达是直观的,但它背后却潜隐着社会政治变革的强大促动,认识到这一点,对于认识中国当代社会的乡愁性质也是重要的。今天,我们生活在中国社会再次巨变的时代,城市化步伐加快,传统乡村文明日益递变为城市文明,这种社会巨变必然重塑人们的乡愁。比如,我们的父母当初因为读书或做工离开家乡,进入城市生活,他们是有乡村记忆的,但他们在城市繁衍的子孙会日益对农业性的故乡缺乏概念,对于他们而言,所居住的城市就是他们的故乡,这意味着中国未来的乡愁模式,必然会出现重大变化,即从“城→乡”模式转化为“城→城”模式,所谓原乡记忆更多是对原生城市的记忆。由此我们也不难从这种城乡之变中体会到巨大的历史感,即中国早期的乡愁是城市性的,中期的乡愁是乡村性的,而从目前开始,则开启了一个以城市为本位重塑中国乡愁的新历史进程。
在这种背景下,一个新问题就出现了,即当代中国城市建设能不能有效承载中国人的乡愁。比,较而言,传统乡村因为自然环境的独特以及建筑形式的多元,往往具有高度的可辨识性。或者说,像天下没有两片相同的落叶一样,天下也没有两座相同的村庄。但现代城市不一样,它的建筑基本上是同质化的,城市与城市之间相互复制,几乎千城一面,这就必然导致乡愁寄寓对象的模糊,甚至容易让人产生无家可归之感。这也意味着加大现代城市形象的可辨识性,在单向度的空间展开之外添加上时间、历史和人文的深度,将极为重要。或者说,让城市变得更个性、更人文、更有历史感和地方感,将是它成为乡愁寄寓对象的必备条件。
(摘编自刘成纪《中国文化艺术中的乡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隋唐推行科举,生活于乡野的士人做官后移居城市,从而使他们的乡愁与乡村关联。
B.中国早期乡愁的表达,更多以城市或城市废墟化为主导,是因为此阶段是贵族政体。
C.中国园林营造在隋唐以后以文人园林为主导,和科举制度、乡野士人进城做官有关。
D.当代中国的巨变重塑了人们的乡愁,对于原乡的记忆,完全转化为原生城市的记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中引用“滚滚红尘长安道”“田园将芜胡不归”,说明进城做官的乡野士人有难舍都市繁华又眷恋乡村的心理。
B.文中揭示乡愁背后有社会政治变革的促动因素,对于帮助我们认识中国当代社会的乡愁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C.文中第一、二两段梳理了中国早期、中期、当代乡愁的性质及其产生背景,目的就是让读者了解乡愁的历史进程。
D.文中以“天下没有两片相同的落叶”为喻,形象地说明了风光独特、建筑多元的传统乡村面貌的高辨识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城市建造园林,返回曾经的乡村生活,成为隋唐以后进城做官的乡野士人解决乡愁的方案。
B.中国当代的“城→城”乡愁模式与中国早期乡愁的城市性,虽然背景不同,但性质是相似的。
C.现代城市建筑的同质化导致中国人的乡愁无法得到寄寓,“千城一面”的情况让人无家可归。
D.作者提倡城市建设应该注重地方特色、体现人文历史深度,可以有效地承载中国人的乡愁。
安徽省合肥市一中、六中、八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代小说因地位卑下,作者常攀附经史等强势文体以自高,并在小说中谈文论艺,以示博学,提高小说的品位,因此,小说中蕴藏着丰沛的文论资源,值得挖掘和利用。钱锺书先生早就注意到这一现象,他在《读<拉奥孔>》一文中说:“把它们演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