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0950字。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小住京华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下列对这首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是词人中秋节的述怀之作,题目中的“京华”指现在的北京。
  B.“为篱下黄花开遍”中的“为篱下”化用陶潜“采菊东篱下”的典故。
  C.“四面歌残终破楚”运用了对比手法,反映词人对冲破家庭牢笼的渴望。
  D.“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展现了词人巾帼英雄的形象。
  2.“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答案】
  1.C
  2.示例:“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表达了词人向往革命(或参加革命、想革命)却不被世俗所了解的孤独、悲伤之情。
  【解析】
  1.四面歌残终破楚:列强逼近,中国前途危殆。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故事。这里喻指八国联军攻破北京。C项理解“对比手法”有误。
  2.本题考查理解词的情感。词的下片写词人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作者虽是女子,但却有一颗男子之心,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平日她虽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不知去何处去寻找知音。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折磨。想到这一点,作者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据此理解作答。
  2.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小题
  诉衷情①
  陆  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②,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①公元1172年,陆游在西北前线重镇南郑军中任职,度过了八个多月的戎马生活。公元1189年,陆游被弹劾罢官后,退隐山阴故居十二年,期间写下了一系列诗词,《诉衷情》是其中的一篇。②《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班超少有大志,尝曰,大丈夫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1.“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2.下面诗句中,与诗人“关河梦”所回想的画面不相仿的是(  )
  A.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B.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江城子•密州出猎》)
  C.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烽夜举。(《谢池春•壮岁从戎》)
  D.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三个短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
  1.胸怀壮志,不畏劳苦,一心报效祖国;身披战甲,驰骋疆场,渴望建功立业。
  2.B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