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2330字。
辽宁省丹东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诗画合璧,不仅体现在艺术家自画自题、自画他题等艺术形式上,更体现在诗与画在意境营造和艺术观念上的互融共通。
中国人自古崇敬自然万物,顺应宇宙运行规律,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以山水画为例,其诞生之初,在艺术功能上就与标记地理位置的地形图迥然不同。无论是南朝宗炳的“山水以形媚道”,还是王微的“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都为中国山水画奠定了以艺载道、托物言志的基调和方向,画家的情思和智慧时时隐现于山水作品中。
无论诗人还是画家,他们自觉自愿地融入自然,也请自然万物融之于“我”。在进行创作时,他们将景物作为自己思想情感的寄托,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观者欣赏作品时,
通过调动自身的生命体验和艺术感知,与作品共情,从而得以“畅神”并获得精神愉悦和情感共鸣。千百年来,诗与画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基因,并化为中国人品性磨练、自身修
为、知常达变、人格塑造的一种独特方式。
近代以来,中国画面临难以突破自身高度程式化语言体系、适应时代需要的困境。这一困境以及用西画技法改造中国画的做法,曾引发广泛的讨论甚至批评。总的来看,对中国画创作状况的批评意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过度强调西方绘画求真的技法,逼真有余,意韵不足;一味追求笔墨效果,缺乏真山真水的陶养,流于技术语言上的低水平重复;沉溺于传统文人画趣味之中无法自拔,不能在新的时代语境和创作素材中融思创变,实现中国画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今天,重新认识诗画传统,有助于开拓中国画的艺术新境。
探寻并传承中华美学精神,从“诗画关系”入手思考中国画的当代发展,无疑具有启发性和现实意义。在这方面,一些具有创新性的探索和尝试值得关注。2020年底,浙江省文史研究馆和中国美术学院主办了“青山行不尽——唐诗之路艺术展”活动。近千位文史学者、艺术家历时数月.重走历史上的“浙东唐诗之路”,在这条山水之路上,通过实地采风、研讨调查、交流合作等形式,对“诗画本一律”的命题进行思考和探讨,以回到现场的方式重新建立诗与画、古与今的联系,探求中国画符合自身文化传统和艺术发展规律的当代创新之路,并取得一定成果。
艺以载道,文以化人。重新思考并践行“诗画传统”,使其成为推动中国画创作与研究的重要力量,将有助于实现中华传统美学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摘编自孟繁玮《开拓“诗画合璧”的艺术新境》)
材料二:
在一幅中国画中,图像以其审美价值召唤、促进文字的产生,并将不同时代的、个人化的、零散的文字组织在一起;而文字也弥补了图像的种种不足。在二者之间还有一个重要中介,那就是书法。与图画风格相协调的书法,使得文字不但不会损坏画面,反而有助于提升画作的艺术价值。比如在《竹石霜柯图》上,钱惟善的行书与倪瓒画石所用的笔法、杨维桢的草书与倪瓒画树所用的笔法相呼应,毫无“违和”之感。就这样,在中国画中,图像、文字、书法为彼此赋能,继而扩大了整件作品的表达潜力。
诗书画合璧的形式之所以能成就中国画独特的媒介性也与中国画独特的媒材及装裱方式有关。巫鸿提醒我们不能仅仅把一幅画看作是画出来的图像,而且要将其视为图像的载体。文人画最常见的载体是手卷、立轴、册页和扇面。这几种载体都具有空间延展的可能:手卷末端的尾纸,可以不断延长;立轴的四周,也可以接裱镶料;册页,可以增加对
开组数;扇面的画心,可被装裱为册页。媒材的空间延展性为中国画的开放性提供了物质基础。此外,与壁画、屏风画、油画相比,这些媒材更加轻便,可以卷起或折叠,便于携带。这促进了中国画在文人间的流转,使关联性成为可能。
就中国画这一媒介来看,其使用者只能是具有学问根柢、善书法、能作诗的文人士大夫。项元汴是明代嘉兴巨富,精于鉴藏,也擅长画画,作品颇有赵孟頫的意境,可因为书法与作诗水平不高,求他画的人只能想法子买通他的仆人,画一完成盖上印章就取出,以免他在上面题写诗文。近代画家齐自石出身寒微,年轻时,老师陈少藩也曾叮嘱他:“画画总要会题诗才好,你就去读《唐诗三百首》吧。”由此可见,媒介与人的习性、生活方式和自我构成密不可分。当我们以媒介视角审视图文结合的中国画就会发现,它与文人士大夫群体不是简单的客体与主体关系,而是成就了彼此。一方面,丈人通过中国画这一媒介展开丰富的传播实践,这些传播活动“并非直指讯息在空中的扩散,而是指时间上对社会的维系;不是指传达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另一方面,中国画这一媒介也塑造着文人士大夫群体,既对他们的学识、品味、技艺提出挑战,也促成了他们彼此间跨越时空的社会交往。如今,作为文本的中国画得到前所未有的妥善珍藏,但作为媒介的中国画,却因为士大夫群体的消失,而日渐式微。
(摘编自李晓愚《合璧:论诗书画形式的独特媒介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画,无论自画自题、自画他题,还是诗与画在意境营造和艺术观念上的互融共通, 往往有诗画合璧的特点。
B.中国画家在进行创作时,他们常将景物作为自己思想情感的寄托,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能够引起观者共鸣。
C.中国画中图像、文字、书法彼此赋能,使作品的表达潜力得以扩大。与图画风格相协调的书法会提升画作的艺术价值。
D.中国画之所以在文人之间流转,完全在于中国画的开放性,媒材比壁画、油画更加轻便,促进了文人与中国画的关联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山水画有着以艺载道、托物言志的基调,蕴含“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观者可以体会到画家的情思和智慧。
B.中国画在近代面临着语言体系的高度程式化的困境,使得西画的技法开始取代中国画的传统技法,这遭到人们批评。
C.严格意义上讲,中国画的作者必须是那些具有学问根柢、善书法、能作诗的文人士大夫,因为他们之间可以彼此成就。
D.当前,中国画被人们珍藏主要是看重它的文本价值,而它的媒介价值,已经逐渐不被人重视了,这由交往时空变化导致。
3.下列说法符合两则材料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兰亭集序》不仅是文章经典,而且书法也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B.乾隆皇帝喜欢在名家作品上题词或钤印,目的在于彰显书画的不俗价值。
C.郑板桥的《竹石》图,诗、书、画兼美,使得整个作品非常具有表现力。
D.学会写诗歌是学习创作中国画的先决条件,否则就无法表现画作的主题。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人们向项元汴求画,却又不希望他在画面上题诗,这能证明什么?(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马列公园赋
粱衡
①与颐和园只一路之隔,还有一座园子,也极大,极美,且又极静。论风景,在北京西郊也是一个数得上的去处。她的正式名字叫中共中央党校,但这严肃的称谓并不能掩盖她美丽的容颜。我从心里叫她马列公园。
②说是公园,是因为她有山、有水、有湖,有亭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