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9410字。
无锡市普通高中2021年秋学期高二期终教学质量抽测卷
语文
2022.01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产业数字化,主要是指向三大产业领域逐步实现数字化的过程。在数字化方面,第一、二产业面临诸多挑战,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冲突梦魇并没有散去,如何结合依然待解;数字化在第三产业已表现出强劲势头。一机在手,可以预定飞机票、公园门票,可以预定餐厅和车辆。
生活数字化尤其关注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公共领域主要是指公共卫生、医疗、教育、养老、就业等基本民生领域,数据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应用在公共层面做到了均衡、精准、充分发展;私人领域主要是个体在商业、文娱、体育、旅游等民生领域,有了高品质和新颖的数字体验。
然而,很多学者注意到了数字技术发展带来的问题。比如数据是冷冰冰的、被数据化是强制的。在一天生活中,我们的脸被技术终端无情地扫描多次。
因此,很多学者呼吁数字化转型中的温度。这种观点很有必要。在现代技术的冰冷感受面前,它能够确保人们拥有一种温暖。早期的技术,如不锈钢的制品、科学而理性的生产管理流程等,都散发出一种理性的冰冷气质。作为现代技术发展的极致形式,数据技术无疑会将这种冰冷发挥到极致,在无人系统、无人值守的地铁闸机面前,我们一旦遇到问题,束手无策、缺乏关爱的感受会非常明显。
但是,对于数据数字化转型来说,理性态度一直是笔者强调的。理性态度意味着,能够把握数字化转型背后的本质问题,把握人与技术的理想关系。在数字化转型这一趋势面前,我们也必须从根本角度展开思考。
数字化转型的基质,是各类数字技术、信息技术推动的节点扩张,从技术发展看,随着人机物融合群智计算技术的成熟,城市数字化必然会形成人机物智能的空间融合。资本的扩展、人们的需求、融合群智计算以及各类法律规则共同使得各类数字产品汇聚在一起,能够使得数字时代下的人实现“数字空间迁移”。这种空间迁移,其实质是从一个应用到另外一个应用。比如,当手机快没电时,有很多不知名的品牌共享充电器等着你使用,只要你愿意绑定并公开自己的信息,利用支付宝的积分,你可以免费租用,这种积分还可以让你无需押金购买自动售货机里的各类商品。技术体系无形之中开放权限让使用者进入一个未名的系统中,这种体验有点类似于“现实空间的被转车”。以前笔者回家,经常遇到一种情况,被转到其他车辆上,不堪其扰。
此外,在数字空间迁移中,我们还会碰到一个要证明“我是我”的数字身份认同的问题。有些证明材料需要重复提供,甚至还需要提供不必要的材料。技术系统已然构筑自身,它以“便捷、方便和效率”这一价值理念为基础,延伸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新的需求和问题被重新构筑出来,这种由个体本身潜在需求和不必要的问题构成的东西,对于个体有着极大的诱惑力,比如短视频、朋友圈的红点,提醒你赶紧点击更新。
在这样一个数字空间中,如何实现人与数据的自由关系呢?中国有个“画龙点睛”的成语,可以用来概括这一点。在今天这个时代,数据、智能信息等技术共同建构了一条数据之流,各类资本空间隐隐成势,等待着被精准画像的用户被抛入其中。面对这些情况,点睛之笔就在于,形成在技术体系中拒绝被转、被任意超链接到某个空间地方的意识,在链接处需要设立必要的技术壁垒与法律规范,去约束各类技术程序,用独有的自主性和权利,让数字空间迁移变得合理而可能。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让数字变得有温度只是点睛之笔的一种形式,还有更多的形式等待着我们去挖掘。
(摘编自杨庆峰《人与数字的自由关系当如何实现》)
材料二:
数字化转型中的被技术拒绝、数字鸿沟、数字异化、数字人格等,显示了数字技术逻辑与人文逻辑之间的错位或不同步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上述问题常被视为技术缺乏温度的表征。这一方面反映了人类对技术应内秉温度的期冀,另一方面则倒逼我们从人文维度审视数字技术。正如对问题的分析是通向问题解决的必要环节一样,厘清数字化转型中技术温度的缺失,恰恰可以有效地通向让技术有温度。因此,关于数字技术的人文审视是通向技术有温度的必由之路。
数字技术对人类的本体论、认识论与价值论的全范围重构,使得这种审视需要从基于但又必须高于技术的视角展开。
从技术视角来看,牛津大学的卢恰诺•弗洛里迪教授等,在关于“在线生活倡议:重新思考数字化转型中社会关注的概念重构”研究中指出:“数字化转型至少以四种方式动摇了已经建立的参考框架:模糊实在与虚在的区别;模糊人、机器和自然的区别;信息从匮乏逆转为过剩;从实体优于交互转换为交互优于实体。”上述四种方式呈现了数字技术与传统技术对人类社会影响的本质区别。
进一步说,虽然技术与温度的关联并非只发生在数字化转型中,但在数字化转型中,至少上述四种方式为技术有温度或者技术缺乏温度提供了新的语境。因此,从基于技术的意义来看,必须分析在上述四种方式中,技术可能产生温度的着力点、发生场景与表征方式等。
在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中,由数据挖掘技术所形成的数据自然界、数字技术闭环过程中所形成的数据人、数据与算法驱动所形成的信息茧房、人际交往的数字化等充斥着数字技术的逻辑,进而,让技术有温度的一种可能,恰恰在于技术逻辑的展开之中,即在技术发展的全过程之中,将关于人的关怀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到数字技术的设计、应用以及评估之中,进而赋予技术以温度。
这种技术式的贯穿,类似荷兰学者彼得•保罗•维贝克教授所提出的将技术道德化一样,通过将道德观念植入技术之中,来完成道德的展现。但还需要以一种高于技术的视角,来探寻这种方式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合理性的探寻主要指向让技术有温度的学理依据与实践需求。就学理依据而言,对技术工具论有效性与局限性的审度、对技术理性与人文价值二者关系的解析以及技术伦理学的新近发展等,为技术有温度提供了学理的合理性;就实践需求而言,如数字化转型中的数字技术冷漠现象、数字技术忧惧现象、数据焦虑现象等日常生活问题的出现,有悖于我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初衷。因此,从实践需求维度看,需要让技术有温度地出场,来构筑全民畅享的数字生活。
(摘编自闫宏秀《何处探寻让技术有温度的着力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产业数字化已经充分进入了我们生活的公共和私人领域,生活中我们可以用手机轻松安排餐饮、购物就医、出行等。
B. 对于数字化转型,作者认为一定要保持理性的态度。这种态度也正体现了数据时代所散发出的理性的冰冷气质。
C. 数字化转型中技术温度的缺失,在我们的生活中通常表现为被技术拒绝、数字鸿沟、数字异化、数字人格等问题。
D. 数字化转型中,从人文维度审视数字技术,厘清数字化转型中技术温度的缺失,可以找到让技术有温度的正确之路。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数字化转型中技术温度的缺失是当下数字时代所特有的现象,可见人类社会为应对这一新问题要更关注传统社会。
B. 彼得•保罗•维贝克教授提出的将技术道德化,主张将关于人的关怀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在技术发展的全过程之中。
C. 只要从人文维度审视数字技术,让技术变得有温度起来,就能构筑全民畅享的数字生活,实现人与数据的自由关系。
D. 数字空间迁移,技术体系无形之中开放权限让使用者进入另一个未名的系统中,往往会造成使用者被打扰的情况。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数字化转型”时遇到的生活障碍的一项是( )
A. 无人收费停车场,车主的手机信号出现异常,无法支付出场引起堵车。
B. 一段“老人无健康码乘地铁受阻”的视频在网上热传,引发公众热议。
C. 疫情之下,学校无奈之中将传统的课堂教上授课,引起热议。
D. 超市把报手机号获得会员信息改为扫码,反而使结账的队伍越来越长。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有人认为,在如何让数字化转型要有温度的论述上,材料二相比材料一要更具体。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这种态度也正体现了数据时代所散发出的理性的冰冷气质”错,材料一“理性态度意味着,能够把握数字化转型背后的本质问题,把握人与技术的理想关系”是对作者所说理性态度的解读,强调理智地思考问题的方式;而“数据时代所散发出的理性的冰冷气质”是指数据技术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两者内涵不同。
故选B。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团受领的任务是打穿插。即:在战幕拉开之后,全团在师进攻的正面上,兵分数路从敌前沿防线的空隙间猛插过去,楔入纵深断敌退路,在保证大部队全歼第一道防线之敌的同时,为后续部队进逼敌第二道防线取得支撑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