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7500字。
语文
2022.1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我还想在这里推进一步说,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语言本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象征是附着意义的事物或动作。我说“附着”是因为“意义”是靠联想作用加上去的,并不是事物或动作本身具有的性质。这是社会的产物,因为只有在人和人需要配合行为的时候,个人才需要有所表达;而且表达的结果必须使对方明白所要表达的意义。所以象征是包括多数人共认的意义,也就是这一事物或动作会在多数人中引起相同的反应。因之,我们绝不能有个人的语言,只能有社会的语言。要使多数人能对同一象征具有同一意义,他们必须有着相同的经历,就是说在相似的环境中接触和使用同一象征,因为在象征上附着了同一意义。因此在每个特殊的生活团体中,必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有许多别种语言所无法翻译的字句。
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群体愈大,包括的人所有的经验愈繁杂,发生语言的一层共同基础也必然愈有限,于是语言也就愈趋于简单化。这在语言史上看得很清楚的。
可是从另一方面说,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发生许多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所谓“行话”。行话是同行人中的话,外行人因为没有这种经验,不会懂的。在每个学校里,甚至每个寝室里,都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最普遍的特殊语言发生在母亲和孩子之间。
“特殊语言”不过是亲密社群中所使用的象征体系的一部分,用声音来作象征的那一部分。在亲密社群中可用来作象征体系的原料比较多。表情、动作,因为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即使用语言时,也总是密切配合于其他象征原料的。譬如:我可以和一位熟人说:“真是那个!”同时眉毛一皱,嘴角向下一斜,面上的皮肤一紧,用手指在头发里一插,头一沉,对方也就明白“那个”是“没有办法”“失望”的意思了。如果同样的两个字用在另一表情的配合里,意义可以完全不同。
“特殊语言”常是特别有效,因为它可以摆脱字句的固定意义。语言像是个社会定下的筛子,如果我们有一种情意和这筛子的格子不同也就漏不过去。我想大家必然有过“无言胜似有言”的经验。其实这个筛子虽则帮助了人和人间的了解,而同时也使人和人间的情意公式化了,使每一人、每一刻的实际情意都走了一点样。我们永远在削足适履,使感觉敏锐的人怨恨语言的束缚。李长吉要在这束缚中去求比较切近的表达,难怪他要呕尽心血了。
于是在熟人中,我们话也少了,我们“眉目传情”,我们“指石相证”,我们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文字下乡》)
材料二:
在定型生活中长大的有着深入生理基础的习惯帮着我们“日出而起,日入而息”的工作节奏。记忆都是多余的。“不知老之将至”就是描写“忘时”的生活。秦亡汉兴,没有关系。乡土社会中不怕忘,而且忘得舒服。只有在轶出于生活常轨的事,当我怕忘记时,方在指头上打一个结。
指头上的结是文字的原始方式,目的就是用外在的象征,利用联想作用,帮助人的记忆。在一个常常变动的环境中,我们感觉到自己记忆力不够时,方需要这些外在的象征。从语言变到文字,也就是从用声音来说词,变到用绳打结,用刀刻图,用笔写字,是出于我们生活从定型到不定型的过程中。在都市中生活,一天到晚接触着陌生面孔的人才需要在袋里藏着本姓名录、通信簿。在乡土社会中黏着相片的身份证,是毫无意义的。在一个村子里可以有一打以上的“王大哥”,绝不会因之认错了人。
在这种社会里,语言是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当一个人碰着生活上的问题时,他必然能在一个比他年长的人那里问得到解决这问题的有效办法,因为大家在同一环境里,走同一道路,他先走,你后走;后走的所踏的是先走的人的脚印,口口相传,不会有遗漏。哪里用得着文字?时间里没有阻隔,拉得十分紧,全部文化可以在亲子之间传授无缺。
这样说,中国如果是乡土社会,怎么会有文字的呢?我的回答是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去是乡土性,中国的文字并不是在基层上发生。最早的文字就是庙堂性的,一直到目前还不是我们乡下人的东西。我们的文字另有它发生的背境,我在本文所需要指出的是在这基层上,有语言而无文字。不论在空间和时间的格局上,这种乡土社会,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在反覆地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的人们,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认得,而是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我同时也等于说,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再论文字下乡》)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乡土社会里,不仅文字不是必需的,就连人们需要配合的时候而采取的语言都是不已的。
B. 在亲密社群中,因为特殊语言可以摆脱字句的固定意义,有时可以产生无言胜似有言的效果。
C. 最原始的文字产生于生活从定型到不定型的过程中,是为了利用联想的作用来帮助人的记忆。
D. 在中国社会里,语言完全可以传递世代间的经验,全部文化可以在亲子间传授无缺,无需文字。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有具有相同经历的多数人,在相似环境中接触和使用同一意义的象征,才能发生共同的社会语言。
B. 在面对面的社群中,由于表情、动作比声音更容易表情达意,语言总是密切配合于其他象征材料的。
C. 在乡土社会里,如果遇见了轶出于生活常轨的事,人们就会在指头上打一个结,这是文字的原始方式。
D. 不是发生在基层的中国文字,只要在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之后,就能实现文字下乡。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特殊语言”现象的一项是( )
A. 如果有人在你门上敲着要进来,你问“谁呀!”门外的人十之八九回答你一个大声的“我”。
B. 我有一次,久别家乡回来,在电话里听到了一个无法辨别的“我呀”时,的确闹了一个笑话。
C. 乡下人听见背后汽车连续的按喇叭,便慌了手脚,司机向着那土老头儿啐了一口:“笨蛋!”
D. 舍友正在洗头,洗到一半发现忘记拿毛巾,就朝你喊了一声“哎”,接着用手指了指毛巾架。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在中国乡土社会里,文字不需要下乡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进行分析。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语言完全可以传递世代间的经验”扩大范围。原文只是说“在这种社会里,语言是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很明显,表述成“完全”是错误的。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九天
李娟
第一年,来到地边的第一天,我在地边的水渠里取水做饭。
上游的水闸已经落下,只剩从闸缝中漏出的细细一股水的,缓慢、低浅而混浊。我用一只碗舀了很久,才收集了半锅水。
很想澄清后再使用,却实在等不及了。便直接下了米开始升水熬煮。
黄昏已经降临,我们忙于搬家,从早上到现在一直没顾上吃饭。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