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7560字。

  广东省韶关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综合检测(一)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我们读《论语》,不难发现,孔子以快乐为艺术心理的基调,他认为,只有喜悦、快乐的情感才是艺术创作的正当的动力,也是艺术欣赏的最好的效果。但大多数诗论家、文学家与此相反,他们强调的是情感的另一端,认为愤怒和悲哀才是艺术创作的更常见、更正当也更能发生审美效应的心理动力。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他举出一系列传世的作品,都是出于悲愤之情,并因此而生发出中国古代文艺心理学史上的重要命题——发愤著书说。
  白居易《序洛诗》云:“愤忧怨伤之作,通计古今,什八九焉。世所谓文士多数奇,诗人尤命薄,于斯见矣。”陆游也在《澹斋居士诗序》中说:“盖人之情,悲愤积于中而无言,始发为诗。不然,无诗矣。”总之,在古代很多的诗人和诗论家看来,杰出的、伟大的诗作都是由于发愤而创作的,没有悲愤,就没有那些惊天地泣鬼神的好诗。怨愤是优秀的诗歌、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创作的心理动力。
  那么,为什么悲愤之情更有可能催生出最好的文艺作品呢?从心理的一般规律来说,喜悦之情使人放松,甚至使人陷于慵堕;愤怒之情使人紧张,使人生发有所行动的强烈欲求和实现欲望的意志。一个处身逆境的人、遭遇不公正对待的人,可能产生比之平时更强大得多的力量,向环境宣战,向命运抗争。而文学艺术创作,是艰苦的精神劳动,想要取得超越前人的成就,必须付出辛勤的努力,没有坚强的意志,就会半途而废。人受了冤屈,遭遇不幸,脚被砍掉,眼睛瞎了,他却要与命运较量、搏斗,作出一番大事业。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汉武帝,受到宫刑,遭此奇耻大辱,“肠一日而九回”,但他决心“隐忍苟活”,终于以一人之力,写成“史家之绝唱”的五十余万言的《史记》。支持他写作的,就是悲愤的情感所激发的毅力。
  另外,以悲愤之情为动力最能产生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还因为文学艺术感人的力量,最主要的是它反映社会历史的深刻程度,是它表现人性的深刻程度。一个人如果未曾经历磨难、挫折,不容易对社会人生有深切的体会,很难对人性有深刻的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往往肤浅,打动人的力量和给人的启示也往往较弱。鲁迅曾说,他主要是为了所憎恨的人而写作,不是为了所爱的人而写作。他说,自己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鲁迅的小说、杂文、散文和诗歌,都是大悲愤的产品。
  也有论者对发愤抒情的文艺家加以指责,屈原以下,所有发出对邪曲不公的抗议、对污浊政治的愤慨的作品,都遭到过正统思想维护者的非议、贬斥。班固《离骚序》说:“君子道穷,命矣。故潜龙不见是而无闷,《关雎》哀周道而不伤……今若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沈江而死,亦狂狷之士。”唐人裴度《寄李翱书》说:“骚人之文,发愤之文,雅多自贤,颇有狂态。”他们要求文艺家明哲保身,温良恭俭让,把自己的怨愤埋藏在深心里,不表露出来,这不但违背历史进程的需要,违背大多数民众的需要,也背离了艺术创造的规律。发愤著书说,正是对那些指责的反驳,是为这类作品所作的辩护和肯定。
  ——摘自王先霈《发愤著书说的形成及其根据》
  材料二:
  艺术家的怨愤感情是怎样产生的?司马迁已经认识到黑暗现实是促使作者产生愤恨情绪的根本原因,这个可贵的见解以其所具有的朴素唯物论思想,构成了“发愤著书”说的坚实基础。
  艺术家由当时黑暗现实激发起来的义愤愈强烈,对黑暗现实的认识愈深刻,表现在作品中的倾向性也就愈鲜明。然而,这并不是说,为了让作品的倾向明朗化,作者可以把自己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公开宣讲出来。这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只会适得其反。而就司马迁所处的时代而言,这种做法不仅是极不现实的,也是决不可能的。司马迁曾引用孔子写作《春秋》时说过的话:“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这就是有名的“寓褒贬于行事”的“春秋笔法”,即作者将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以及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对人物事件的评价,不要明明白白地说出来,而是通过对人物和事件的具体描写表现出来,这样才能产生“深切著明”的效果,达到褒美贬恶的目的。如,书中写张仪有一次因游说而遭到一顿毒打,回家之后,妻子奚落他,“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 ’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寥寥数语就把一个无行文人的嘴脸刻画得惟妙惟肖。
  ——摘自吴金涛《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艺术心理学解读》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于什么才是艺术创作的正当动力,孔子与许多诗论家、文学家意见相左,但都强调情感对于艺术创作的作用。
  B. 杰出的、伟大的诗作源于作者的悲愤,白居易和陆游的言论佐证了这一受到古代许多诗人和诗论家认同的观点。
  C. 逆境与不公能使人产生强大力量,司马迁因遭宫刑而生出巨大悲愤,激发了毅力,最终以一己之力写成《史记》。
  D. 班固和裴度持维护正统思想立场,两人均对屈原及其他骚人之作颇多指责,要求文艺家不要在作品中表露怨愤。
  2. 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多数诗论家、文学家认为愤怒和悲哀才是艺术创作的心理动力,否定了喜悦和快乐的情感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B. 磨难和挫折有助于作家对社会人生产生更深切的体会,所以要写出思想内容深刻之作,最好主动去经历磨难和挫折。
  C. 艺术家由黑暗现实激发起来的义愤越强烈,则作品倾向性越鲜明,如果艺术家没有义愤,作品就没有鲜明的倾向性。
  D. 春秋笔法强调通过对人物和事件的具体描写来表现作者的褒贬,鲁迅的《祝福》和《孔乙己》都运用了这一手法。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发愤著书”观点的一项是(   )
  A. 予历览古今歌诗,观其所自,多因谗冤谴逐,征戍行旅,冻馁病老,存殁别离,情发于中,文形于外。
  B. 诗人如不失去平常理智并陷入迷狂,是不易写出好诗的,他的作品也将一直徘徊在诗歌门外,难有成就。
  C. 李煜在国破被俘后,留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等名句。
  D. 俗话说“江郎才尽”,南朝诗人江淹晚年诗作平庸,是因为官做大了,生活优裕了,其意志也便衰退。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发愤著书”说认为,悲愤之情更有可能催生出最好的文艺作品。杜甫半生潦倒,却写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石壕吏》等大量优秀作品。请结合材料内容,探究杜甫诗歌创作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两人均对屈原及其他骚人之作颇多指责”错误。结合“班固《离骚序》说:‘君子道穷,命矣。故潜龙不见是而无闷,《关雎……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沈江而死,亦狂狷之士’”分析,原文中班固只对屈原及其作品予以批评指责,并未涉及其他作家、作品。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否定了喜悦和快乐的情感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过于绝对。由原文“他们强调的是情感的另一端,认
  (二)现代文阅II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树医
  聂鑫森
  卫根生快六十岁了。
  满脸皱纹,一头白发,背也有些驼了,左看右看,都像一棵步入老年的树。
  曲曲巷的男女老少,当面叫他“卫爷”,背地里却称他为“树医”。
  潭州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城。可名正言顺称为古城的,其一是有史籍可作查考;其二是地面上有许多历朝历代遗留的古迹可为印证;其三是古树多。何谓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