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7980字。

  2021年高2022届高三上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孔子是儒家“诗教”的创始人,“诗教”核心观念主要有两个方面,那就是“尊德性”与“道问学”。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是要求真正的君子必须是两者兼而有之的。而孔子倡导的君子之道,也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君子之道的培养,是孔子诗教之重要内容。所以,“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是君子之道的一体两面。
  “尊德性”的“德性”,具体体现为圣人之性,是君子必须遵守的。简单地说,“尊德性”就是肯定人的德性是本来就有的,但由于为物欲所蔽导致“人之本心不明”,因此必须通过“诗教”(或整个六艺之教)时时“去此心之蔽”,以保持德性的不堕落。孔子“诗教”所谓的“无邪”,就是要“归于正”,而所谓“正”者,体现在《诗》中便是“仁”“礼”和谐。
  “仁”是君子的本质特征,“仁爱”是君子的主要情感,孔子“诗教”的目的是让君子注重道德礼法,并让君子在遵循礼法规范上由外在的强制升华为内在的自觉和良知。所以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其主张以礼教化和以德教化都是要求完成自身的道德修养。孔子借助《诗》把诗对人的性情熏陶引向“温柔敦厚”和“文质彬彬”。而“温柔敦厚”和“文质彬彬”的底蕴便是“仁”的德性:“仁”滋养着人的自然和质朴的性情。孔子“诗教”不仅倚重于《诗》,同样倚重于“礼”与“乐”,所以他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之说。“兴于诗”在于以诗的感发涵养人的性情之真,“立于礼”是使这真性情得以由“礼”而导之以正。但“礼”是一种有制约作用的规范,在“礼”的制约下“真性情”的发展会受到限制,这样就需要“乐”来涵养。在“乐”这里,“情”(“诗”之根)涵纳了“理”(“礼也者,理也”),“礼”内蕴了“诗”,“仁”在这个时候才会在葆有天真而趋向高尚的意趣上得到圆融的提升。孔子的“仁”孕育了人的“德性”“性情”,使孔门开始从“修德立身”的立场来读《诗》与用《诗》,由《论语》所开启的“诗教”,第一次自觉地从人的内在要求出发,通过“诗教”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以“存心养性”。因此,“尊德性”作为“诗教”的核心价值之一,实质是将审美道德化,使审美成为沟通内在之“仁”与外在之“礼”的桥梁。
  “道问学”则是指君子通过问学、求知的途径而达到实现至诚的德性境界。实现道德境界的途径只有读书致知,这个书就是以《诗》为首的“六艺”。“道问学”是孔子对弟子实施《诗经》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孔子很多有价值的教学方法是在他具体“引诗”“论诗”的过程中提出来的。《论语》中明确提出三处“教”之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有教无类”(《卫灵公》);“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有教无类”是孔子“诗教”的教学原则;《学而》是对入学弟子的要求,最有价值的是《述而》的“四教”。这四教,文是文献典籍,行是德行或实践,忠是忠义,信是信用。“四教”既是教学内容,也是因材施教的不同方法。文、行是外在的,忠、信是内在的。可以看出,孔子教育一个人是从诗书礼乐(文)、社会实践(行)、忠诚守信(忠)、思想情操(信)等方面去实行的。孔子对弟子所问“仁”“孝”“礼”“政”“德”“君子”等儒家义理进行随机指点,或评说尧、舜、禹、泰伯、文王、伯夷、叔齐以及颜渊、子路等,不管是评点义理还是评点人物,都称《诗》引《诗》来启发弟子领悟“一以贯之”的“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之“教”、“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为政”方略等。可以说,孔子“诗教”的主要任务就成为推广和阐释《诗经》的政教功能,阐释《诗》具有合“礼”性和“贵中合”的价值观,表现出重实用而轻审美的倾向。
  在孔子看来,“诗教”之真正目的是个体精神和永恒本性的形成,“诗教”之真正目标是培养“为政以德”的君子。就“尊德性”而言,它是一种形而上的思考;就“道问学”而言,它带有强烈的实用性和践履性,是形而下的技术。孔子的“诗教”思想,从“尊德性”与“道问学”两个方面发掘了《诗经》陶冶性情、培育伦理道德的教育功能,通过“人文化成”最终到达“内圣外王”,体现出一种“合内外之道”的精神境界和生存智慧。
  (摘编自刘恒《孔子“诗教”的核心观念》)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唯有通过“诗教”(或整个六艺之教)时时“去此心之蔽”,才能保持德性的不堕落。
  B. 孔子“诗教”说的“无邪”,就是要“归于正”,而所谓“正”,便是“仁”“礼”和谐。
  C. 孔子《述而》中的四教指:文、行、忠、信。从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D. “诗教”思想中的“道问学”是指通过读《诗》来问学、求知,从而达到至诚的德性境界。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培养君子之道是孔子诗教的重要内容,真正的君子必须兼有“尊德性”和“道问学”。
  B. 孔子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之说,可见他在“诗教”中更为倚重“礼”与“乐”。
  C. 孔子评点义理和人物,其目的在于启发弟子领悟“道”、“教”以及“为政”的方略。
  D. 孔子“诗教”的主要任务,使其在推广和阐释《诗经》时,表现出重实用轻审美的倾向。
  3. 下列各项中,不能同时体现儒家“尊德性”和“道问学”的一项是(   )
  A.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B.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C.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D.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4. 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5. 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仁、礼、乐”三者关系的理解。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唯有……才”错,说法太绝对。原文是说“因此必须通过‘诗教’(或整个六艺之教)时时‘去此心之蔽’,以保持德性的不堕落”。
  B.“所谓‘正’,便是‘仁’‘礼’和谐”错,扩大范围。原文“而所谓‘正’者,体现在《诗》中便是‘仁’‘礼’和谐”。
  D.“指通过读《诗》来问学、求知”错。原文是“‘道问学’则是指君子通过问学、求知的途径而达到实现至诚的德性境界。实现道德境界的途径只有读书致知,这个书就是以《诗》为首的‘六艺’”,可见原文说的是“通过读以《诗》为首的‘六艺’”。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栗椰子
  朱以撒
  虽说石头是天下硬物质之一,然而由人设计制造出来的工具,足以对它们进行切割、雕琢,达到人们所需要的形态。相比之下,那些天然磨洗的石头会更让人惊喜,此类奇石的特点是反人工,全交与久远的时光打磨。
  参观一个朋友的众多奇石时,他看着架子上的奇石,想找一方送给我,我都说不要不要。主人想赠予我的都是带棱角的,刺痛了我的双眼———大凡物,都有结构,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