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0670字。
淮南市2022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刘禹锡现存的诗作中,我们不仅可以洞见一位辅时济世、澄清天下却又命途多舛、历尽坎坷的时代精英的独特的生活理想和精神风貌,而且可以觅得一位富于艺术探索的热情与才略、力图独出机杼、别开生面的诗坛名家的审美趣尚和创作趋向。
“我本山东人,平生多感慨”,刘禹锡是唐代杰出的朴素辩证唯物论者,唯其如此,他的诗歌表现为“人生不失意,焉能暴已知”的豪迈和“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的亢奋,以及“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昂扬。豪迈的情调、壮阔的境界、雄奇的想象和刚健的语言,共同构成了刘禹锡诗豪健雄奇的艺术风格。
对题材领域的拓展和发掘、对传统主题的深化与反拨、对诗歌体式的变革与完善,这三个方面体现了刘禹锡的诗歌成就及主要贡献。他所致力描绘的农业劳动场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几乎未曾涉笔;他对巴蜀风情与风俗的描绘与展示,也是其他唐代诗人笔下罕及的;他不仅在咏史与咏怀的结合上效法左思,而且继杜甫之后,将咏史诗导向“怀古”、“述古”、“览古”、“咏怀古迹”的方向,从历史胜迹和地方风物起笔来评论史事、抒发感慨,因而其取材更为广泛。同时,他还常常借古人之针砭,刺现实之痼疾;征前代之兴亡,示不远之殷鉴。这样,他对题材的发掘,也就较前人及时人更深一层。他不仅扩大了“咏物”的范围,而且强化了咏物诗的叙事功能,创造出咏物寓言诗的新形式。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为历代作家递相沿袭的传统主题,如悲秋主题、伤春主题、叹老主题、嗟卑主题、别离主题、相思主题等等。刘禹锡在表现传统主题时,虽然依循其既有的思维定势及情感指向,作顺向的引申与推阐,却力图深化其情感内涵,强化其思想力度,从而使之达到新的更高的层次。更能见出诗人艺术独创性的还有他对传统主题所作的种种既出人意表又令人振奋的反拨,故意违逆传统主题既定的情感指向与思想趋归,力图从相反的方向对其偏颇之处有所匡补或拨正,显示出作者前无古人的胸襟气魄和迥异于流俗的卓越识见。它突出地表现为:一反“悲秋”主题,不畏“衰节”,唱出意气豪迈的秋歌;一反“嗟卑”主题,不惧“播迁”,唱出正气凛然的壮歌;一反“叹老”主题,不服“老迈”,唱出朝气蓬勃的暮歌。
刘禹锡以其诗歌创作的卓著成就和杰出贡献,既赢得了同处贞元、元和时期的韩愈、白居另、柳宗元等人的推许,也受到了稍后于他的杜牧、温庭筠、李商隐等晚唐诗人的钦仰。宋代诗人对刘禹锡其人其诗同样不胜爱慕,并乐于取法。他在诗中树立了一个正道直行、守志有恒、自强不息的人格典范,给后代的文人以莫大的激励与鞭策。
(摘编自肖瑞峰《刘禹锡诗选评》)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 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刘禹锡的现存诗歌中,可以看出他是我国唐代一位能够独出机杼、别开生面的诗坛大家。
B. 刘禹锡有种朴素辩证唯物思想,所以他的诗歌呈现出一种豪迈、亢奋以及昂扬的精神风貌。
C. 对传统主题的深化与反拨、对诗歌体式的变革与完善,是刘禹锡诗歇最主要的成就及贡献。
D. 刘禹锡的诗歌,反“嗟卑”主题,不惧“播迁”、不服“老迈”,唱出了朝气蓬勃的暮歌。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几次引用文献,目的是论证刘禹锡诗歌的风格特征及其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B. 文章基于对刘禹锡生活理想和精神风貌的分析体认,指出了其诗的成就和价值。
C. 文章运用对比论证来论述刘禹锡诗歌 艺术独创性,也表现了诗人的胸襟气魄。
D. 文章论述了刘禹锡诗歌的成就及主要贡献,又指出了他本人对后世文人的影响。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初中教材中选有刘禹锡的诗歌《秋词》,从诗中可以看到豪迈的情调、壮阔的境界、雄奇的想象和刚健的语言,这些构成了刘禹锡诗歌豪健雄奇的艺术风格。
B.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这是刘禹锡《插田歌》中的诗句,诗句中所描绘的农业劳动场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几乎未曾涉笔。
C. 刘禹锡对诗歌的传统主题方面进行了深化与反拨,比如他在诗中所表现的对四川巴蜀地区风情与风俗的描绘与展示,在唐代其他诗人的诗中就很少被写到。
D. 中唐时期的诗人刘禹锡凭借其诗歌创作的卓著成就和杰出贡献,既赢得了同时期诗人的推许,也受到了晚唐诗人的钦仰,而且得到了宋代诗人的不胜爱慕。
【答案】1. B 2. A 3. 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中国幅员辽阔,陆海兼备,地貌和气候复杂多样,孕育了丰富而又独特的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多样性,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的传统文化积淀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智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万物平等”等思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