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0300字。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戚继光①,字元敬,世登州卫指挥佥事②。家贫,好读书,通经史大义。
继光至浙时,见卫所③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慓悍④,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又以南方多薮泽⑤,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⑥,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军”名闻天下。
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与大猷⑦均为名将。(继光)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大猷老将务持重,继光则飙发电举⑧,屡摧大寇,名更出大猷上。
继光更历南北,并著声⑨。在南方战功特盛,北则专主守。所著《纪效新书》《练兵纪实》,谈兵者遵用焉。
(节选自《明史•戚继光传》,有删改)
(注释)①戚继光:祖籍山东牟平,明朝抗倭名将。②卫指挥佥事:官名。③卫所:明代在京师和各地设卫所,数府合设一卫,下设千户所和百户所。④慓悍:矫捷勇猛。⑤薮泽:湖泽。⑥审步伐便利:从行进便利的角度考虑。⑦大猷:俞大猷,明朝名将。⑧飙发电举:办事如暴风闪电般迅猛。⑨并著声:都有突出的声誉。
1.下列断句有误的一项是( )
A.又以∕南方多薮泽 B.审∕步伐便利
C.继光为将∕号令严 D.大猷老∕将务持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通经史大义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乃因地形制阵法 增其旧制
C.赏罚信 愿陛下亲之而信之
D.名更出大猷上 不敢出一言以复
3.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继光)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
A.彼竭我盈,故克之
B.实是欲界之仙都
C.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D.何陋之有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
5.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文中戚继光的形象特点。
【答案】
1.D
2.A
3.A
4.请求招募三千人,把击刺的方法教给他们,交替使用长兵器和短兵器。因此,戚继光的整支部队特别精良。
5.善于治军,果敢、刚毅,战功显赫等(写出两点即得满分)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D项错误,D项翻译为:俞大猷是老将,行动持重。故断句为大猷老将/务持重。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翻译。A项,两个“通”都是“通晓、晓得”的意思;B项,制定/规模;C项,守信用/相信、信任;D项,超出、高出/发出。故选A。
3.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的辨析。例句中的“之”为第三人称代词,他。A项,第三人称代词,它(齐国);B项结构助词,相当于“的”;C项语气助词,无实义;D项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故选A。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以及特殊句式的语序调换。在本句中,“教以击刺法”是状语后置句,翻译为把击刺的方法教给他们,“迭用”翻译为“交替使用”,“由是”翻译为“因此”。
译文:请求招募三千人,把击刺的方法教给他们,交替使用长兵器和短兵器。因此,戚继光的整支部队特别精良。
5.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从“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又以南方多薮泽⑤,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⑥,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可以看出,戚继光善于治军;从“(继光)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继光更历南北,并著声⑨”可以看出,戚继光刚毅果敢、名声远扬。做答时,将以上几点整合即可。
【点睛】
译文:戚继光,字元敬,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家里贫困,喜爱读书,通晓经史大义。
戚继光到浙江时,看到卫所军队不练习作战,而金华、义乌人向来以矫捷勇猛著称,(戚继光)请准招募三千人,教他们攻击、刺杀的方法,长短兵器轮番使用,从此戚继光这支部队特别精锐。又因为南方多水草茂密的沼泽湖泊,不利于奔驰追逐,就根据地形编制阵法,从行进便利的角度考虑,一切战舰、火药武器、兵械,都精心研制然后加以更换。“戚家军”驰名天下。
戚继光担任将领号令严明,赏罚必行,士兵没有敢不听命令的。他与俞大猷都是名将。(戚继光的)操行不如俞大猷,可果敢刚毅超过了他。俞大猷是老将,行动持重,戚继光则行如风驰电掣,屡次摧毁大倭寇,名声更在俞大猷之上。
戚继光经历了南北镇守,各处都名声显著。在南方立下赫赫战功,在北方则专注防守。他所写的《纪效新书》和《练兵纪实》,谈论兵法的人都遵守运用它。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叔向见韩宣子,宣子忧贫,叔向贺之。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
对曰:“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其宫不备其宗器,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行刑不疚,以免于难。及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略则行志,假货居贿,宜及于难,而赖武之德以没其身。及怀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