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课时,约9950字。设置了“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资料下载”“知识扫描”“整体感知”“能力引擎”“迁移运用”“课文悟写”“同步训练”等栏目。
第十七课 六国论
湖南常德市一中 邓传辉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关于“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意旨。
2、了解本文严密的论证方法和借古讽今的写法。
3、掌握文中重点的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了解特殊语法现象。
教学重点
理清作者思路,弄清论点和论据的关系,学习本文运用例证、引证,特别是对比论证证明中心论点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借古讽今的写法
课时安排
建议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资料下载
1、作者简介
苏洵(公元1009~1066年),北宋散文家。字明允,四川眉山县人。和儿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著名,世称“三苏”。相传二十七岁发奋读书,写作古文。因屡次参加进士等考试落第,就把自己过去写的文章全部烧毁,刻苦攻读古代曲籍,终于精通六经百家的学说,下笔顷刻数千言。仁宗嘉祐年间他和两个儿子同入京都,得到欧阳修的推誉,并把他著的二十二篇进献皇帝,由此名声大振,许多学者争相仿学其文。随后参加修礼书《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未及上报就病逝。
苏洵著作以史论、政论为主。他的文章承《战国策》《孟子》以及韩愈的古文传统而有所发挥,特别是受纵横家说辞的影响很大,笔力雄健,善于辨析,语言明畅,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著有《嘉祐集》。
2、时代背景
本文的历史背景应从两个角度着眼:一是作者论述的六国灭亡那个历史时期的情况,借以了解作者立论的根据;二是作者所处的北宋时代的历史状况,借以明确作者撰写此文的现实针砭意义及其写作上的特点。
《六国论》中的“六国”,是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外的六个国家:齐、楚、燕、韩、赵、魏。秦国本来弱小落后,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度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盛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逐渐衰落下来。秦强盛后,逐步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即所谓“合纵”。但六国又有各自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六国灭亡,原因是多方面的,苏洵不从其他方面去论证,而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
北宋建国以后,鉴于前朝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的教训,采用中央专制集权的政策,集军权、财权、人权于中央,将帅无权,且经常轮换,军队十分虚弱。苏洵一生经历了北宋真宗、仁宗、英宗三个时期。此时,北宋统治者屡屡屈服于北部辽和西北部西夏的侵略势力,一直采取妥协求和的政策。历史上的“澶渊之盟”就是典型的例子。在辽和西夏兴兵侵犯面前,北宋统治者一味议和妥协,以每年送给银、绢、茶等财物为条件,求得暂时的和平。苏洵正是针对北宋统治者屈辱于辽和西夏,赂敌求安的行为,借战国时期六国灭亡的故事,写下《六国论》,批评北宋对外政策的不当,希望当政者改弦更张,重用人才,维护自己的政权。
二、知识扫描
1、容易读错的字
弊在赂(lù)秦 思厥(jué)先祖父
暴(pù)霜露 如弃草芥(jiè)
洎(jì)牧以谗诛 革灭殆(dài)尽
2、多音字
暴 bào 暴露 与 yǔ 与其
pù 暴晒 yù 参与
为 wéi 行为 燕 yàn 燕子
wèi 为了 yān 燕国
3、字形辨析
赂 贿赂 覆 颠覆 赢 输赢
洛 洛阳 履 履历 嬴 嬴政
羸 羸弱
殆 殆尽 酣 酣睡
贻 贻笑大方 邯 邯郸
4、词语积累
(1)通假字
暴霜露(“暴”通“曝”,冒着)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无”通“毋”,不要)当与秦相较(“当”通“倘”,倘若,如果)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