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7730字。

  八上语文第六单元质量检测
  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一、 单选题 (本题共计 6 小题  ,每题 3 分 ,共计18分 , )
  1.  下列画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教诲(huì)    濒临(bīn)    婆娑(suō)    摩肩接踵(zhǒnɡ)
  B.黝黑(yōu)    题跋(bá)    胆怯(què)    杳无消息(yǎo)
  C.雕镂(lòu)    倔强(juè)    鲜腴(yú)    屏息敛声(niǎn)
  D.粗糙(zào)    诘责(jié)    吹嘘(xǖ)    恹恹欲睡(yān)
  【答案】A【解答】
  B项,“黝黑”的“黝”应读作“yǒu”,“胆怯”的“怯”应读作“qiè”;
  C项,“倔强”的“倔”应读作“jué”,“屏息敛声”的“敛”应读作“liǎn”;
  D项,“粗糙”的“糙”应读作“cāo”,“吹嘘”的“嘘”应读作“xū”。
  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记栽    建树    殚精歇虑    藏污纳垢                 B.凋谢    狼籍    正襟危坐    坦荡如底
  C.桥墩    赋闲    重峦叠嶂    旁逸斜出                 D.燥热    尉勉    不折不饶    长途跋涉
  【答案】C【解答】
  A项,“记栽”应写作“记载”,“殚精歇虑”应写作“殚精竭虑”;
  B项,“狼籍”应写作“狼藉”,“坦荡如底”应写作“坦荡如砥”;
  D项,“尉勉”应写作“慰勉”,“不折不饶”应写作“不折不挠”。
  故选C。
  3.  下面句子中画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海地发生地震,来自中国的救援物资络绎不绝地被运送过来。
  B.为学好功课,我们应该认真听课,对周围发生的事无动于衷。
  C.台上,演员将阿Q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台下,观众无不拍手叫绝。
  D.春天到了,蜜蜂和蝴蝶在百花园中飞来飞去,使人眼花缭乱。
  【答案】D【解答】
  A项,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用错对象,使用错误。
  B项,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不合语境,使用错误。
  C项,入木三分:形容书法笔力刚劲有力,也比喻对文章或事物见解深刻、透彻。用错对象,使用错误。
  D项,眼花缭乱:形容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4.  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今年环广西自行车赛,西班牙派出了实力强盛的一支队伍,以不俗的成绩夺冠。
  B.受降雨和洪水的影响,各地农作物比去年同期减产了三倍,农民损失惨重。
  C.我们在心里由衷地感谢老师多年来的默默付出。
  D.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
  【答案】
  D【解答】
  A项,语序不当,“一支”放在“实力强盛”前。
  B项,“减产”不能用倍数表示。
  C项,语义重复,“在心里”和“由衷地”删掉一个即可。
  5.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2013年“青歌赛”上,歌手王晰凭借其出色的嗓音一举夺得流行组唱法冠军,被著名歌唱家韦唯誉为“低音王子”。
  B.今天下午第四节课,我班进行了大扫除。劳动委员安排第一二两组同学打扫了教室,安排第三四两组同学打扫了包干区。
  C.陈光标先生为什么要高调行善并决定“裸捐”?是有意炒作自己呢?还是要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慈善事业?
  D.“遇到危险情况时,”校外安全辅导员告诉我们说:“最重要的是要保持镇定。”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 《愚公移山》中愚公和智叟的对比是文中的主要对比,是故事寓意之所在,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
  B. 孟子是春秋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主旨十分明确,即高度强调“人和”的重要性,具体来说,就是阐明了战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于人心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是否“得道”(即能不能推行仁政)。
  C.《周亚夫军细柳》一文是通过汉文帝巡视、慰劳细柳军的场面,表现了周亚夫治军严整、忠于职守的“真将军”风采。
  D.《雁门太守行》中“报君黄金台上意”一句运用了战国时燕昭王筑台招揽天下贤士的典故。
  二、请在方格内用楷书抄写下面语句。(5分)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来源:] 来源:]
  三、默写填空。  (12分)
  (1)东风不与周郎便,                                                                                      。(杜牧《赤壁》)
  (2)____ _                                                                 ___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