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0670字。
玉溪市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盛唐气象所指的是诗歌中蓬勃的气象,这蓬勃不只由于它发展的盛况,更重要的乃是一种蓬勃的思想感情所形成的时代性格。这时代性格是不能离开那个时代而存在的。盛唐气象因此是盛唐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然而如果我们以为诗歌是照相机似的,在反映时代精神面貌时,乃是完全亦步亦趋,则也是不尽然的。因为文学之反映现实经常是通过作者的思想感情来表现的,特别是古典的抒情诗歌,作者的世界观与作品的艺术形象经常是统一的。当然这并不等于说在古典抒情诗中就没有主客观矛盾的现象。例如唐初王绩的一首名诗《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作者是隋末的遗民,对于唐代新的统一局面是怀着遗民的寂寞之憾的。这首诗的主题,所谓“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也正是表达了这遗民之感的,可是这首诗之所以成为唐初的名作,却并不因为这个主题,而是由于中间四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的醒目的形象。这形象比一切唐初的诗篇更早地反映出了在新的统一局面下和平的生活环境与人民各得其所的心情,这也是这首诗之所以具有文学史上突出的价值。而这种对于时代的礼赞,它原是遗民的世界观中所没有的,却正是客观上现实存在的。这里客观的反映是突破了作者的世界观而出现的。然而一般的情况,在古典抒情诗里这样的现象是稀少的,至少是不明显的。
一般的情况,时代的精神面貌经常是通过它所赋予作者的世界观与它所孕育的作者的性格而出现的。这就必然发生一种现象:诗歌中所反映的时代精神面貌,不免会稍迟于那个时代现实的发展。因为认识既经常落后于形势,那么诗人能充分认识新的现实也就经常需要一段短暂的时间,同时诗人们要改变他们已经形成的世界观与前一阶段所孕育成熟的性格也需要一段短暂的时间,这就不能那么紧凑地亦步亦趋了。事实上开元之初,继承了武则天王朝的发展,整个社会已经是进入上升的高潮,然而诗坛盛况却还要等到开元中叶才更有力地普遍展开。
这就是说一种气象或风格孕育成熟,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远而如代表建安时代的诗人曹植,他的名作大部分是在建安的后期,有的则还到了建安之后。而历代归之于盛唐诗歌成就之一的岑参的大量边塞诗,却正是写在安史之乱前不久的。一个时代的影响之来既不是突然而来,一个时代的影响之去,也不会是突然而去。特别是在几千年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其发展原是缓慢的;人们需要十年八年或更长的时间来充分认识它,乃是自然的事情。安史之乱作为唐代高潮的分水岭,也作为几千年封建社会发展的分水岭,这意义当时人是很少察觉的,甚至除了李白、杜甫之外,诗人们几乎都没有反映这一重大的事件。特别由于从安史之乱到长安收复,为期不过两年,更容易使当时的人们认为这不过是偶然短暂的不幸而已。那么安史之乱前,即使社会上黑暗面的抬头已经露出端倪,也就还难于立即改变开元盛世所长期孕育的普遍的生活感情。至于黑暗面与光明面的矛盾斗争这是任何时代都有的。
盛唐时期,其间的对比也是在渐变的发展中,总的说来,在天宝十载之前社会的精神面貌,光明面仍是占着上风的。其间虽然有矛盾、有曲折,总的是统一在一个发展的盛况中,这就是盛唐气象的依据。
(摘编自林庚《唐诗综论??盛唐气象》)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盛唐气象”指 是盛唐时期的诗歌中特有的蓬勃气象、发展盛况、精神面貌。
B. 抒情诗歌,作者的世界观与作品的艺术形象经常是统一的,很少有主客观矛盾的现象。
C. 王绩的《野望》既有遗民之感,也客观上表现了新的和平生活环境与人民各得其所的心情。
D. 李杜的诗篇首先反映了安史之乱,这反映了他们作为伟大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感知。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举王绩名诗《野望》为例,意在说明其作为隋末遗民所怀有的寂寞之憾。
B. 为了证明诗歌的时代精神会迟于现实的发展,使用了因果论证的方法。
C. 作者列举了曹植和岑参这两个例子,使论证饱满充实,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D. “经常”“一般”“很少”“几乎”等词语的使用,使文章表达严密。
3.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诗人笔下的诗篇,也会出现突破他的世界观的现象,但这是不多见的,至少是不明显的。
B. 通常来说作者的世界观孕育了作者的性格,这二者又结合起来,决定了时代精神。
C. 诗人的认识经常落后于形势,所以不能那么紧凑地亦步亦趋地反映时代精神面貌。
D. 绝大部分诗人过分乐观,也不懂安史之乱的意义,所以他们的诗歌没有反映这段历史。
【答案】1. B 2. A 3. 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传统法律文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法律精神和制度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先人们早就开始探索如何驾驭人类自身这个重大课题,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汉唐时期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典。我国古代法制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智慧和资源,中华法系在世界几大法系中独树一帜。”
经过长期发展演进,中华法系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传承和弘扬。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发展很早的国家之一,法制文明的历史源远流长。法律制度作为文物典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