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7430字。

  曲靖市2022年高考模拟(第一次)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关于人民地位的基本论断是民为国本。《尚书•五子之歌》中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论断表明,“臣民”或“人民”是国家的根本。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家们从不同方面论证了“民为国本”的道理,形成了若干基本理念,表明了人民在国家中的根本政治地位。
  其一,立君为民。荀子认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荀子•大略》)。中国先哲们认为君主是上天为了人民的利益而设立的。这与西方近代的“民约论”有相似之处。其二,君权民授。君主的权力是哪里来的?中国古代有“君权天授”的说法。如董仲舒说:“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春秋繁露•顺命》)。但由于“天”与“民”、“民”与“神”相一致,君权天授、君权神授也就是君权民授。如果君权背弃民意,权不为民所用,就丧失了政治合法性。其三,限君为民。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基调和核心是“民本”,不是“君本”。它的本质是“限君为民”,即通过规范君主对人民的政治行为来实现民安、君尊、国泰,社会和谐;它维护君主统治以君主能“以民为本”为条件;它的“为君之道”和“治民之道”是统一不可分割的。其四,民贵君轻。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康有为在论证自己的变法主张时认为民贵君轻的思想是“孟子立民主之制、太平法也”(《孟子微》卷一)。
  “民为国本”的理论是西方政治学说和法学理论传入前中华文化有关国家与人民关系的基本理论。这种肯定人民的根本政治地位的理论,体现了中国古代知识界和统治者对人民的地位和作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如果一国人民从整体上不具有根本政治地位,无论作为集体的人民还是作为人民中的个体人,都很难普遍享有应有的人权保障。人民有地位,作为集体的人民或组成人民的个人才可能普遍享有应有的人权。这实际上是民主与人权的关系问题。
  “民为国本”的理论有民主的意涵。“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视儒家学说为科学与民主的大敌的学者,否定以儒家学说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他们多半是以西方近代民主理论与实践为标准,证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没有“民治”的内容,与“民主”根本不是一回事。如顺着这种逻辑走下去,很可能得出民主和人权在中国没有历史和文化根源的结论。实际上,我们认为,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和民本政治,虽无西方近代那样的程序或形式的民主制度,但在与君主统治的外形和某些实质内容相容的情况下,实现了民主的某些实质要求,也在缓慢地向程序或形式的民主制度发展。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和民本政治是在中国古代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独特思想体系和制度体系,与西方政治文明有所不同,这体现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多样性。中国近现代的反对专制、争取民主和人权的运动,固然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但不应忽视中华文化内在的根源或动力。
  (摘编自赵建文《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人权意涵及当代价值》)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先哲们认为“君主是为人民利益而设的”,可见“立君为民”已具备西方近代民主思想的雏形。
  B. “限君为民”本质上认为人民的地位高于君主,由此规范君主的政治行为,进而构建和谐社会。
  C. “民为国本”突出了人民的根本政治地位,这是人民能够普遍享有人权保障的必要前提。
  D. 对中国近现代民主和人权的解读,应向中华文化内部寻根,无需参考西方近代的民主理论和实践。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不同层面解读了“民为国本”的理论,展现出丰富的学术视野,也加强了论证的严谨性。
  B. 文章既肯定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中“民主”的价值,又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显示了作者的辩证思考。
  C. 文章不赞同部分学者提出的传统民本思想中不具有民主意涵的观点,认为该论点逻辑起点失当。
  D. 本文论述传统民本思想时与西方近代民主理论作对比,旨在说明我国民主思想具有深厚底蕴。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民为“本”的“本”是一种价值观,涉及人民的作用、地位和权利,“民本”肯定了“民”的权利主体地位。
  B. 作者认为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是“为君之道”和“治民之道”的统一,客观上维护了君主统治,保障了人民权益。
  C. 虽然中国古代的独特思想体系和制度体系扼杀了民主制度,但民主的某些实质要求仍然得以实现。
  D. 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中的人权意涵,对构建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理论体系有重要意义。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 “‘立君为民’已具备西方近代民主思想的雏形”表述错误,原文只是说“君主是为人民利益而设的”,这一论点与西方近代的“民约论”有相似之处。
  B.“‘限君为民’本质上认为人民的地位高于君主”表述错误,原文强调“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基调和核心是‘民本’,不是‘君本’”,并不能得出“人民地位高于君主”的结论。
  D.“无需参考西方近代的民主理论和实践”有误。原文的表述是“中国近现代的反对专制、争取民主和人权的运动,固然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但不应忽视中华文化的内在的根源或动力”。证明中国近现代的人权运动已然受到西方的影响。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中,有关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议题频现。无论是人大代表建议设立“汉服日”,还是政协委员建议建立“成人节”“拱手礼取代握手礼”,“两会”的议案提案折射出飞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十足关切。
  “传统文化”到底是指什么,在如今是否还有生命力?现代化与西方文明是否在扰乱它的根基?面对如今的社会问题,我们是否能在传统中找到解答?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