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7710字。

  运城市2021~2022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
  语文试题
  2022.1
  本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孔子最初编《尚书》时有100篇,但后来因为战乱等原因而散佚大半。《史记》记载,汉文帝时,“欲求能治《尚书》者”,济南有个叫伏生的前朝博士,他在秦始皇焚书时将《书》藏在墙壁中,但后来因为秦灭之乱,所藏之《书》只剩下29篇。伏生所传的本子是其学生用当时的隶书抄录的,这就是东汉以来所谓的《今文尚书》。之后,汉景帝之子、鲁恭王刘余拆除孔子故宅墙壁时发现了一批竹简,其中就有一部用先秦文字写成的《书》经。经孔子后人孔安国的整理,这一版本的《书》经比《今文尚书》多16篇,这就是常说的《古文尚书》。
  然而,孔安国的这个本子未能引起重视,而是被放在了石渠阁(皇家图书馆),只在私下流传。直到西汉末年,天禄阁秘书刘歆认为《古文尚书》有价值,由此引发了一场“今古文之争”。原来,汉武帝时提倡儒学,立五经博士。《尚书》门下,也立三博士,都是伏生一派分出汉哀帝时,刘歆想为《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及《古文尚书》这四部“古文”经典立博士,但遭到已有的五经博士的强烈反对。
  之后,在西晋永嘉之乱中,今、古文《尚书》再次散失。东晋初年,豫章内史梅赜向朝廷献上了一部《尚书》,其中包括《今文尚书》33篇,《古文尚书》25篇。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古文尚书》的合编本,也就是梅赜所献版本。
  关于《尚书》的争论中,东晋梅赜所献的《古文尚书》及所附《孔安国传》的真伪是最大的公案。从唐代开始,即有人怀疑《古文尚书》并不可靠,宋元明三朝的质疑者更是不乏其人。南宋时期,朱熹曾提出疑问,“出于孔氏者多分明易晓,出于伏生者都难理会”。作为儒学的宗师级人物,朱熹的怀疑态度对后朝学者的影响无疑十分巨大。当然,辞章难易是见仁见智的问题,怀疑者认为《古文尚书》词句清通平顺,不类先秦文字;维护者也可以认为《今文尚书》未必篇篇佶屈聱牙,也有与古文诸篇相似的。清朝以后,这一争论由辞章辨异转入考据真伪,并进而倒向“废立”的危险边缘。
  以现代“文献学”或“史学”的立场,“真伪”问题无疑是第一位的,但对清代学者而言,《古文尚书》的价值和地位不能完全由“真伪”考据来决定,因为考据的层面之上,还涉及义理的问题。大体而言,清代学者多认为《古文尚书》或有篡改修饰的伪作嫌疑,但其义理纯美,加之历史悠久,不能简单地以“伪”而废或以“正”而立。
  事实上,《尚书》“真伪”的关键问题在于“原本无存”,无人知道何本是“真”,《今文尚书》只是伏生口述,并非原本。更何况,《尚书》中关于虞、夏及商代的部分文献是根据传闻写成,不尽可靠。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古书的流传过程中,难免会有修饰、补充甚至篡改的成分。在“原本无存”的情况下,过分纠结于“真伪”而否定其中的义理和历史价值,也同样是不可取的。
  (摘编自金满楼《穿越千年读<尚书>》)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受战乱的影响,《尚书》散失大半,后来经过不同的人整理,出现了多个版本。
  B. 伏生所藏《尚书》因其是在孔安国整理本之后才出现的,故被称为《今文尚书》。
  C. 孔安国整理的《古文尚书》没引起人们重视,被束之高阁,未能得到广泛传播。
  D. 《古文尚书》义理纯美、历史悠久,我们不能仅因其有篡改修饰的嫌疑而废止。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先叙述《尚书》的流传过程,为后文论述有关《古文尚书》真伪问题奠定论证基础。
  B. 文章写汉朝刘歆欣赏《古文尚书》,想为此立博士是在解释“今古文之争”的起因。
  C. 文章写《尚书》现在通行本是梅赜所献版本,是为论证梅赜在《尚书》流传中的贡献。
  D. 末段从三方面论述过分纠结《尚书》真伪而否定其义理和历史价值是错误做法的观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孔子故宅墙壁中发现的《书》经是伏生学生用汉时隶书抄录后流传下来的所谓的《今文尚书》。
  B. 汉武帝时期提倡儒学,设置了讲授五经的博士职位,另专设博士讲授《古文尚书》和《今文尚书》。
  C. 关于梅赜所献《古文尚书》真伪的争论从唐代已开始,清以后,这一争论由辞章辨异转入考据真伪。
  D. 《古文尚书》被怀疑为假的根本原因是其词句清通平顺,不似先秦文字,与《今文尚书》辞章区别明显。
  【答案】1. B    2. C    3. 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文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大力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加强古籍修复工作,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古籍保护专业人员。2016年,作为“中华古籍保护计划”阶段成果的“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正式上线,包括书名、著者、版本年代、册数存卷的数据一目了然。同年上线的“中华古籍资源库”备受读者欢迎。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志清说,因为拥有原版扫描的清晰数据图像,2016年点击率增长了1000%,2017年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100%,2018年,过去排在地方志、中文图书、民国期刊之后的老四“中华古籍资源库”,页面浏览跃居第一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