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5920字。
西宁市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末调研测试卷
高一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本试卷为试题卷,不允许作为答题卷使用,答题部分请在答题卡上作答,否则无效。
3.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同时将学校、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填写在本试卷上。
4.选择题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答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书写工整,字迹清晰。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于南方居民而言,竹子在生产、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极其重要的,以竹子为主要原料的工厂、作坊星罗棋布。有的地方以竹林、竹楼和系列竹产品开展旅游业,游客云集。其实,在远离竹林的北方,也是须臾离不开竹子的。吃饭的竹筷,铺的竹席,织衣、烤肉串的竹针,剔牙的牙签,居室的竹帘,真是俯拾皆是。至于工程用的脚手架、跳板,打鱼用的桅杆、网竿、撑竿,竹篙,葡萄、豆角、黄瓜、西红柿等作物用的架竿,大多是竹子。就连我国最北部边境的黑龙江里,也有上下漂流的竹排。所以,从竹子的使用范围之广来说,把竹子叫作“中华竹”是再恰当不过的。
把竹子称为“中华竹”,还因为竹子是我国悠久灿烂文化的载体,包括礼、乐、书、数、兵等。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第一场《灿烂文明》中最精彩的一段当属竹简操了。演员们手持竹简表演,精彩绝伦。这竹简便是用竹片穿成的书——中国最早的书。“韦编三绝”里的“编”,就是孔子读的《周易》,是用牛皮绳把竹简编在一起的。后来的“四书”、“五经”,都是竹简书。再说乐,古代的音乐被称为“丝竹”或“管弦”,这里的“竹”和“管”指的正是竹乐器,包括笙、管、笛、箫等。书法更离不开竹,用竹管插上兽毫就是笔,“用笔”又叫“握管”,字当然要写在竹子上,成语“罄竹难书”由此而来。算术用的筹是竹子做的,由“筹”发展到“筹划”,再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足见“筹”的重要。兵指的是战争,战争的主要武器——“箭”,就是竹子做的,字义从竹而来。最早的盾、云梯、陷阱都高不开竹,现代的竞技体育有好多项目来自竹,如跳高、撑杆跳、射箭、漂流、竹竿操等。在古代建筑中,把竹跟石灰、砂浆混合使用,创造了比钢筋混凝土还坚固耐久的建筑奇迹,举世闻名的赵州桥便是最好的例证。
在成语词典里,带“竹”字的词非常多,诸如“胸有成竹”、“竹报平安”、“势如破竹”、“竹节松贞”、“青梅竹马”等。文人墨客的诗文书画,好多以竹为题材。刘禹锡的“竹含天籁清商乐,水绕庭台碧玉环”,白居易的“露荷散清香,风竹含疏韵”都是咏竹的佳句。郑板桥则终其一生以画竹为乐趣,他的《竹石图》中“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的诗和画堪称“双绝”。如今,以竹为题材、背景的文学作品、绘画、工艺品、编织品、装饰物比比皆是。带“竹”、“筠”、“汉卿(汗青)”等字眼的人名更是无法统计,关汉卿用戏剧为民请命而千古流芳,张汉卿以兵谏救国而青史留名。陶渊明笔下的“良田美池桑竹”,是世外桃源的自然特征。“竹林七贤”竹林中饮酒赋诗吹管潇洒一生。儒、释、道的布经传道场所大多选址于竹林,他们都以竹的精神品格而自省、自悟、自喻。难怪观世音菩萨的对联也用了“碧莲台上主,紫竹林中仙”。
(选自郑德忱《中华竹》)
1. 下列关于“中华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在远离竹林的北方,竹子在生产、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吃饭的竹筷,铺的竹席,织衣、烤肉串的竹针,剔牙的牙签,居室的竹帘,真是俯拾皆是。
B. 竹子是我国悠久灿烂文化的载体,包括文学、音乐、书法、建筑等各个方面。在古代,甚至战争都离不开竹子。
C. 竹在古代建筑中也有应用。赵州桥就是古人把竹跟石灰、砂浆混合使用,创造了比钢筋混凝土还坚固耐久的建筑,赵州桥并由此而举世闻名。
D. 带“竹”字的成语非常多,现代社会,以竹为题材、背景的文学作品、绘画、工艺品、编织品、装饰物也比比皆是。
2.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 其实,在远离竹林的北方,也是一会儿都离不开竹子的。就连我国最北部边境的黑龙江里,也有上下漂流的竹排,可见,竹子的使用地域很广
B. 古代的诗书、音乐、书法、算数、战争都和竹子有关。在现代,竹子也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多个方面
C. 古代战争用到的盾、云梯、陷阱都离不开竹。现代的竞技体育有好多项目来自竹,如跳高、撑杆跳、射箭、漂流、竹竿操等
D. 儒、释、道的布经传道场所部选址于竹林,他们都以竹自省、自悟、自喻,而且这些场所有时也通过对联来表达对竹子的推崇,可见竹子在文人心中的地位之高
3.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 竹子在南方居民的生产、生活中很重要。竹子被利用于工厂建设,竹林、竹楼和竹产品被加以利用开展旅游业。
B. 中国最早 书,便是用竹片穿成的竹简。后来的“四书”、“五经”都是用牛皮绳等物把竹简编在一起的竹简书。
C. 文人墨客以竹为题材的诗文书画有很多,郑板桥终其一生以画竹为乐趣,他的《竹石图》堪称诗画“双绝”。
D. 用竹管插上兽毫就是笔,“用笔”又叫“握管”,字当然要写在竹子上,所以说,古代的书法更离不开竹。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C项,“赵州桥并由此而举世闻名”不合文意,根据第2段“在古代建筑中,把竹跟石灰、砂浆混合使用,创造了比钢筋混凝土还坚固耐久的建筑奇迹,举世闻名的赵州桥便是最好的例证”可知,指出赵州桥是为了举例说明“竹在古代建筑中也有应用”。
故选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理解“工匠精神”
材料一: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定。工匠精神中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