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6100字。
梅州市高中期末考试试卷
高一语文
(2022.1)
一、现代文阅读(29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人的心中,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每个人的生命体验都与家庭、家族、国家紧密相连。从家出发,个人、家庭、群体、国家乃至天下,一脉相承,共同支撑着我们的理想。这就是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
首先,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基于我们祖先对天的敬畏。天是最高的境界。天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从自然层面来说,日月运行,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自有其亘古不变的运行规律。从社会层面来说,天就是老百姓。《尚书•泰誓》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在中国古代,民的地位是很高的。由此说来,敬天就是敬畏百姓,敬畏生命。
从个体来说,他的一言一行也必须心中有天,以德昭示天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个人与家庭、与社会、与国家、与天下是密切相关的,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这种家国理论,以修身为起点,强调内心修养、个人行为的重要性,最终以经世济民为目标。因为一个人的好坏,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它关系到家族的荣耀,关系到国家的盛衰,更关系到天下兴亡。
其次,中国人的家国情怀还体现出对国家统一的认同。《礼记•礼运》将远古历史的运行,分为“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两种形态。天下为公,是说天下乃天下人共有之天下,是谓大同。当历史进入到私有制社会以后,以血缘为纽带,天下为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这是国家的雏形。如何维护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便成为核心问题。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周秦汉唐,中国封建社会真正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富强,奠定了大一统的基础。康乾盛世,尊奉中华始祖,修建历代帝王庙,强调“夫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非南北中外所得私。舜东夷,文王西夷,岂可以东西别之乎”。在乾隆眼中,“中华统绪,不绝如线”。这是“《春秋》大义”中最核心的观念,也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根本所系。中华一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再次,中国人的家国情怀还体现出对民族强盛的热切期盼。每一个中华儿女,无论生在何时,身在何处,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都要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鲁迅称他们是中国的脊梁。古往今来,那些为中华民族崛起而献身的人们也许没有豪言壮语,没有高头讲章,而他们的实干精神,却在生动诠释着一个古老民族的家国情怀和不屈品格。
这种对天的敬畏、对国家的认同和对民族强盛的期盼等家国情怀,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得到全新的诠释,展现出中国人民如履薄冰的谨慎、万众一心的凝聚力、投桃报李的气度和战“疫”到底的决心。《诗经•秦风》说:“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中国人民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和顾全大局、甘于奉献的民族精神将继续为中国自身发展,为国际抗疫合作,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摘编自刘跃进《家国情怀,一个古老民族的精神脊梁》)
材料二:
在中国传统文化系统中,家国同构表现为家国同“伦”、家国同“道”、家国同“德”、家国同“治”、家国同“存”。先来看家国同“伦”,它要求治家与治国同样遵循“子率以正,孰敢不正”的相同伦理原则。再来看家国同“道”,无论道家的“无为而治”还是儒家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要遵循同样的管理原则:“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就家国同“德”来说,孟子强调“四端”,即“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中国文化强调“以德服人”,为政以德,治家以德,无德者将丧失立足的基础,也就失去了治家、治国的人格底线。接下来看家国同“治”,在中国人的心理结构中,从一家之长,到一地之长,再到一国之长,其治理模式并无本质区别。因此,中国文化顺理成章地认可并选择了家庭管理中的“家长制”和国家治理中的“精英政府”模式。最后来看家国同“存”,在面对国家灾难、社会危机以及“忠”“孝”难以两全时,中国人具有与生俱来的大局观和舍生忘死、舍生取义的自我牺牲精神。
在西方文化中,“家”和“国”被看作两个不同的领域,遵循着不同的组织原则和治理原则。为了维护人的天生自由权,人们订立契约、成立政府;统治者的权力来源于被统治者的同意,“人们联合成为国家和置身于政府之下的重大的和主要的目的,是保护他们的财产”。在这种关系中,家庭只是人的自由权和财产权的结合体,政府是国家的临时代理机构,家国之间往往处于个人自由权、财产权的对立关系中,需要不同政治团体之间的权力斗争和选举政治来加以平衡。
(摘编自万君宝《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怎样异于西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是最高的境界,是抽象和具体的统一。从社会层面来说,天是抽象的;从自然层面来说,天又是具体的。
B. 天下为家,指天下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少数人的天下。在这种历史形态下,如何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便成为核心问题。
C. 家国同“道”的“道”指管理原则。“无为而治”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要遵循家国同“道”。
D. 在西方文化中,“家”和“国”是不同的领域,其组织原则和治理原则不同。成立“国”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家”的利益。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所以关系到家族的荣耀、国家的盛衰以及天下兴亡,是因为强调了内心修养、个人行为的重要性。
B. 康乾盛世,尊奉中华始祖,修建历代帝王庙,强调中华一统,目的是增强中国人的家国情怀,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
C. 鲁迅先生认为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人是中国的脊梁,他们都有实干精神。可见,实干是家国情怀的精神内核。
D. 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与西方人不同,在面对诸如国家灾难、社会危机的时候,中国人比西方人更有大局观,更能处理好家国关系。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符合“中国人的家国情怀”的一项是( )
A.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B.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C.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D.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从社会层面来说,天是抽象的;从自然层面来说,天又是具体的”说法有误。原文是“天是最高的境界。天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从自然层面来说,日月运行,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自有其亘古不变的运行规律。从社会层面来说,天就是老百姓”,文中并未点明“抽象”“具体”与自然层面、社会层面的对应关系。
故选A。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又有两个多月没有回原下的老家了。终于有了回家的机会,也有了回家的轻松,更兼着昨夜一阵小雨,把燥热浮尘洗净,也把自己都记不清的烦扰洗去。
前院的草已铺盖了砖地,无疑都是从砖缝里冒出来的。两月前回家已拔得干干净净,现在又罩满了。我的哥哥进门来,也顺势蹲下拔草,和我间间断断说着家里无关紧要的话。我们兄弟向来就是这样,见面没有夸张的语言行为,也没有亲热的动作,平平淡淡里甚至会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