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8590字。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现代论法理的学者中有些极重视人的因素。他们注意到在应用法律于实际情形时,必须经过法官对于法律条文的解释。
  人治和法治有什么区别呢?如果人治是法治的对面,意思应当是“不依法律的统治”了。统治如果是指社会秩序的维持,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人和人的关系可以不根据什么规定而自行配合的。如果不根据法律,根据什么呢?望文生义地说来,人治好像是指有权力的人任凭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的意思。我很怀疑这种“人治”是可能发生的。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当然,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的确有些人这样想过。返璞回真的老子觉得只要把社区的范围缩小,在鸡犬相同而不相往来的小国家民的社会里,社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单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就能相安无事了。这种想法也并不限于老子。就是现在,全世界的经济已密切相关到成为一体时,美国还有大多数人信奉着古典经济学里的自由竞争的理想,认为在自由竞争下,冥冥之中,自有一双看不见的手,会为人们理出一个合于道德的经济秩序来的。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
  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乡土社会安土重迁,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前辈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古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摘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有删改)
  材料二:
  白嘉轩当晚回到白鹿村,把《乡约》的文本和朱先生写给徐先生的一封信一起交给学堂里的徐先生。徐先生看罢,击掌赞叹:“这是治本之道。今见先生亲书,示我帮扶你在白鹿村实践《乡约》,教民以礼义,以正世风。”
  白嘉轩又约请鹿子霖到祠堂议事。鹿子霖读罢《乡约》全文,感慨不止:“要是咱们白鹿村村民照《乡约》做人行事,真成礼仪之邦了。”三人当即商量拿出一个在白鹿村实践《乡约》的方案,由族长白嘉轩负责实施。当晚,徐先生把《乡约》全文用黄纸抄写出来,第二天一早张贴在祠堂门楼外的墙壁上;晚上,白鹿两姓凡十六岁以上的男人齐集学堂,由徐先生一条一款,一句一字讲解《乡约》。规定每晚必到,有病有事者须向白嘉轩请假;要求每个男人把在学堂背记的《乡约》条文再教给妻子和儿女;学生在学堂里也要学记《乡约》,恰如乡土教材。白嘉轩郑重向村民宣布:“学为用。学了就要用。谈话走路处世为人就要按《乡约》上说的做。凡是违犯《乡约》条文的事,由徐先生记载下来;犯过三回者,按其情节轻重处罚。”处罚的条例包括罚跪,罚款,罚粮以及鞭抽板打。白鹿村的祠堂里每到晚上就传出庄稼汉们粗浑的背读《乡约》的声音。从此偷鸡摸狗摘桃掐瓜之类的事顿然绝迹,摸牌九搓麻将抹花花掷色子等赌博营生全踢了摊子,打架斗殴扯街骂巷的争斗事件再不发生,白鹿村人一个个都变得和颜可掬文质彬彬,连说话的声音都柔和纤细了。
  白嘉轩又请来两位石匠,凿下两方青石板碑,把《乡约》全文镌刻下来,镶在祠堂正门的两边,与裁在院子里的“仁义白鹿村”竖碑互为映照。
  (节选自陈忠实《白鹿原》,有删节)
  材料三: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必须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建设法治乡村。坚持法治为本,树立依法治理理念,强化法律在维护农民权益、规范市场运行、农业支持保护、生态环境治理、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等方面的权威地位。建立健全乡村调解、县市仲裁、司法保障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处机制。加大农村普法力度,提高农民法治素养,引导广大农民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健全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民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
  提升乡村德治水平。深入挖掘乡村熟人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新,强化道德教化作用,引导农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建立道德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实现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干群融洽。广泛开展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等评选表彰活动,开展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医生、村官、家庭等活动。深入宣传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典型事迹,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
  到2035年,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节选自《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1. 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法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的管理方法,与“人治”并不对称。
  B. 老子认为小国寡民的社会,单靠个人的本能或良知而无需外力难以维持社会秩序。
  C. 诸如《白鹿原》中的制定并推行《乡约》等便是乡土社会中礼治的一个重要体现。
  D. 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必须抓好物质文明或精神文明建设。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是“人治”与“法治”的区别。
  B. 因为“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所以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C. 维持礼治的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推行礼的是从教化中养成的个人的敬畏感。
  D.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治理有效是其基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是其目标。
  3. 结合材料一,下列选项中最不能体现认可“礼治”观点的一项是(   )
  A.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孝经》)
  B. 为政以德。(《论语》)
  C. 国无礼则不宁。(《荀子》)
  D. 礼,经国家,定社稷。(《左传》)
  4. 材料二体现出乡土中国。“礼治”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5. 结合材料三分析“礼”在当今乡村建设中存在的必要性。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A.“与‘人治’并不对称”错误,原文是“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是“并不很清楚”,不是“并不对称”。
  B.“难以维持社会秩序”错误,原文是“返璞回真的老子觉得只要把社区的范围缩小,在鸡犬相同而不相往来的小国家民的社会里,社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单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就能相安无事了”,原文认为能维持社会秩序。
  D.“必须抓好物质文明或精神文明建设”错误,应当是“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
  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合花
  茹志鹃
  1946年的中秋。
  这天打海岸的部队决定晚上总攻。我们文工团创作室的几个同志,就由主攻团的团长分派到各个战斗连去帮助工作。大概因为我是个女同志吧!团长对我抓了半天后脑勺,最后才叫一个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
  包扎所就包扎所吧!反正不叫我进保险箱就行。我背上背包,跟通讯员走了。
  通讯员撒开大步,一直走在我前面。我实在没力气赶了,索性一个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