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6880字。
2021-2022学年上学期期末
七年级语文学科命题材料(一)
一、积累˙运用(24分)
1.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文化,可喻之为山。 ① 立万仞,挺拔 ② 峨,为地之锁钥,为天之柱石。山中既 有大树参天,也有溪流边野花烂漫,可曲径通幽,更可登临远望。把握文化,就需要把握其高远之处,才能在高天厚土间树立文化的 ③ 标。
(1)依次给文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jí qū B. jì qǔ C. jì qū D. wèi qǔ
(2)语段中横线处填入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 壁 ②巍 ③座 B. ① 壁 ②巍 ③坐
C. ① 辟 ②巍 ③座 D. ① 辟 ②巍 ③坐
【答案】(1)C (2)B
【解析】
【分析】
【小问1详解】
既:跟“且、又、也”等副词呼应,表示两种情况兼而有之。“既”读作“jì”;曲径通幽:意思是弯曲的小路通到风景美丽的地方,“曲”是多音字,这里读作“qū”;
故选C。
【小问2详解】
壁立千仞:形容岩石高耸;
巍峨:形容山或建筑物的高大雄伟;
坐标:能够确定一个点在空间的位置的一个或一组数,叫做这个点的坐标;
故选B。
2. 用古诗句填空。
文化,可喻之为水。有“_________,________”(《观沧海》)的壮观;也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次北固山下》)的开阔;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峨眉山月歌》)的畅达;也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潼关》)的奔腾。理解文化,才能在大浪淘沙中赓续文化的基因。
【答案】 ①. 秋风萧瑟 ②. 洪波涌起 ③. 潮平两岸阔 ④. 风正一帆悬 ⑤. 峨眉山月半轮秋 ⑥. 影入平羌江水流 ⑦. 河流大野犹嫌束 ⑧. 山入潼关不解平
【解析】
【分析】
【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是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萧、瑟、峨、羌、犹”等字词容易写错。
综合性学习。(12分)
3. 2022年1月4日,QQ浏览器联合大河报??大河财立方生成《2021年城市搜索报告??河南篇》(如下图)。
(图一)
(1)图中显示了几种城市标志性建筑,有同学没看懂问号处是哪个场馆建筑,请你帮他推测一下,可能是哪处( )
A. 河南省博物院 B. 安阳殷墟博物馆
C. 中国文字博物馆 D. 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
(2)有同学搜索“建党百年”时,发现学校贴吧上有人询问“《七律??长征》‘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两句诗,朗诵时应当把重音放在哪些词语上”,请你帮他解答并阐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箭头处是被人们称为“大金蛋”的河南省艺术中心(图二是放大图),请你结合场馆造型把对艺术中心的介绍文字补充完整。
(图二)
它由三个主体构成。分别是5个椭圆体,2个玻璃幕墙,一个灯塔柱子。五个椭圆体是由河南出土的6500年前古代乐器陶埙造型演变而来;艺术墙像 ①___________,又如河南出土的2500年前古代管乐器石排箫;中间晶莹剔透的装饰柱,是设计师根据河南出土的8700年前中华第一笛——骨笛感悟而做。②__________,使河南古代文化与现代建筑艺术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4)结合搜索报告图和下面的链接材料探究“河南精神”。
链接材料: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