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4490字。
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查
高三语文
本试卷共 23 题,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请将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卷内或者学校提供的机读卡上。每题选出答案后,学校考生用 2B 铅笔把 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2.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 域内的相应位置上;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 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 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十八世纪德国思想家席勒曾一针见血地指出: “人把自己变成了断片了。” 资本主义现代工业的一大 特征就是劳动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在一个工业流水线中,每一个人只负责其中的一个工序,永远重复着同 一个动作,人被死死地捆绑在机器的一个局部上。从一定意义上说,资本主义现代工业文明实际上是很不 文明的,因为在这里,人不再是人,原本是完整的人变成了机器的附属品,变成了一个个断片,现代人本 性的内在纽带断裂了。人们的知、情、意被活活地割裂,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带来了“一代感觉迟钝的人”。 卡尔 •马克思也认为“人(劳动者) 除掉吃、喝、生殖乃至住和穿之类动物性功能之外,感觉不到自己 自 由活动,而在人性的功能方面,他也感觉不到自己和动物方面有任何差别。动物性的东西变成了人性的东 西,人性的东西变成了动物性的东西”。
有人可能会提出,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机器可以 自动运转,劳动者的生活也改善了,人的劳动 强度大大降低了,闲暇时间越来越多,人类是不是就可以免除人性断片化的危险了呢? 情况并非如此。西 方马克思主义者、美国学者赫伯特 •马尔库塞认为: 集中营、大屠杀、世界大战和原子弹这些东西恰恰是 现代科学技术和统治成就的自然结果。“人对人最有效征服和摧残恰恰发生在文明之巅,恰恰发生在人类 的物质和精神成就仿佛可以使人类建立一个真正 自由的世界的时刻。 ”这是马克思的弟子在20 世纪向人 类发出的新的警告。
为了克服人性的断片化,席勒提出了美学史上一个著名的论断: “只有当人在充分意义上是人的时候, 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的人。”这里说的“游戏”, 是指基于审美需要的审美活动, 其中又以对文学艺术美的创造和鉴赏为主要内容。他认定,从感觉的受动性到思维和意志的能动状态过渡, 唯一的途径就是通过审美这一中介。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说,断片的人被束缚在单一的感觉上,其他一切肉 体的、精神的能力都成了牺牲品。他们丧失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就像一个远离故乡的游子茫然无所依归。 他们的感觉钝化,已不能领略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那种自然景物的细微变化。他们的情感 已经麻木,不能体会贺铸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那种无尽的愁思和“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那种温馨的田家乐,更不会有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情和陶 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逸致。他们的想象力已经萎缩,他们无法相信女娲补天、后羿 射日和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他们的理解力也已下降,难以体味王维的“行到水尽处,坐看云起时”、苏轼 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等诗句中的深刻哲理。心理功能的严重障碍已成为断片的人的基 本特征。而审美体验恰好就是清除心理障碍的适当途径,它可以帮助人们恢复各种心理功能,使人的心灵 进入一个无障碍的、 自由和谐的境界,使人具有感性的青年性和理性的成年性,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创 造条件。
在审美体验的瞬间,各种心理器官完全畅通,达到了自由和谐境界。因此,我们说审美是自由在瞬间 的实现,审美是苦难人生的节日,是由断片的人到全面发展的人的一个中介。在文学艺术的审美体验的瞬 间,人的感知、回忆、联想、想象、情感、理智等一切功能都处于最自由的状态,人的整个心灵暂时告别 现实而进入 自由的境界。现实中一切不可能,在审美的瞬间变成一切都可能。而文艺则赋予人一种审美语 言,使人能与他人对话,又能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在文艺作品中,文学又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文学是语 言的艺术,世界上没有什么事物、情感、思想和幻想是文学不能写的。文学能够深刻地表现其他艺术无法 表现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似乎可以把文学称为艺术之母。
总之,审美给予人以充分的选择自由,使人性的残缺变成人性的完整,断片的人通过审美的中介走向 全面发展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艺术的审美对人来说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游戏,而是人所需要的一种 生存形式。
(摘编自童庆炳《谈审美与人的全面发展》 )
材料二:
文学是虚构的艺术,是想象的殿堂。无论什么时代,文学都是对于人类所面临的问题的象征性的解答,
因此而成为生活的教科书; 文学还是人类灵魂的守护神: 文学之于读者,是精神得以寄托与憩息的殿堂, 读者与文学,应该是走进这殿堂寻找自我的一个过程。
然而,我们有一种很令人沮丧的阅读习惯: 人们会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要求文学作品富有更多的社 会意义,或者哲学意义,或者其他什么意义。这种功利性极强的阅读习惯由来已久,文学的艺术价值丧失 了其独立存在的意义,文学沦落为宣传的工具。这种比较浅薄和恶劣的阅读习惯,导致我们的语文教学成 为枯燥乏味的、模式化的流程。
在文学经典那里找到的可能是自己的形骸,也可能是一束思想、一点灵光、一把可以拾得起的记忆…… 莱昂内尔 •特里林说: “文学是教会我们人类多样性的范围与这种多样性之价值的唯一武器。 ”我们倡扬 人文教育,其目的并不在于熟识作品名称、文人姓氏,而在于引导学生迈进价值观念、学术思想的角斗场, 竞才智之技,将学生引领到广袤的时空之中,感受博大、丰富、深邃。惟其如此,人文精神方有望养成, 才能实现教育的真正价值。
(摘编自肖川《教育永恒的支柱: 历史与文学》 )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一定意义上割裂了人本性的内在纽带,使人性异化,这不会因信息时代的进步而 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B.断片化的人会丧失感受生活中的美的能力,他们的心理器官受到限制,无法超脱于现实,拥有自由 的精神家园。
C.文学具有特殊意义,可以涉及的领域无比宽广,因而能够象征性地解答人类所面临的很多问题,进 而守护人类灵魂。
D.人文教育不同于常识教育,知道、了解和记忆不是目的,理解、思辨和体验才是意图,这是人文教 育真正的价值所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马尔库塞认为人对人最有效的征服和摧残恰恰发生在文明之巅,这说明生产力发展并不能让人感受 到物质和精神的自由。
B.文学艺术审美体验可以帮助人们恢复各种心理功能,可见现代人心理疾病多发和这些人缺少文艺素 养有直接关联。
C.从阅读层面看,文学不应沦为宣传的工具,应让其独立存在,所以古人“文以载道”的创作观念未 必正确。
D.文学阅读是寻找自我、更新自我的过程,这极好地阐释了“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的观点。
语文试题第 2页(共 8 页)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审美是自由在瞬间的实现”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郊行聊着眼,兴到漫成诗。 ”(杨万里《春晚往永和》 )
B.“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 )
C.“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刘勰《文心雕龙》 )
D.“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陆机《文赋》 )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 分)
5. 自 2015 年以来,某著名理工科大学校长都会给大一新生寄赠一本书,所赠书籍有《平凡的世界》 《瓦 尔登湖》 和《老人与海》 等文学作品。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 分)
(二) 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我改变的事物
刘亮程
我年轻力盛的那些年,常常扛一把铁锨,像个无事的人,在村外的野地上闲转。我不喜欢在路上溜达, 那个时候每条路都有一个明确去处,而我是个毫无目的的人,不希望路把我带到我不情愿的地方。我喜欢 一个人在荒野上转悠,看哪不顺眼了,就挖两锨。那片荒野不是谁的,许多草还没有名字,胡乱地长着, 我也胡乱地生活着,找不到值得一干的大事。在我年轻力盛的时候,那些很重很累人的活都躲得远远的,
不跟我交手,等我老了没力气时又一件接一件来到生活中,欺负一个老掉的人。这也许就是命运。
有时,我会花一晌午工夫,把一个跟我毫无关系的土包铲平,或在一片平地上无辜地挖一个大坑。我 只是不想让一把好锨在我肩上白白生锈。一个在岁月中虚度的人,再搭上一把锨、一幢好房子,甚至几头 壮牲口,让它们陪你虚晃荡一世,那才叫不道德呢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