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3420字。
2022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八)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术不能对抗瘟疫,但瘟疫总是刺激着艺术,让艺术变得更具对抗性。瘟疫提示了死亡的迫切性和无可逃避,人们不得不在一种终极性语境中考察人的根本问题: 生与死、善与恶、短暂和永恒……瘟疫的流行和大面积的死亡,改造了艺术想象,也改造了关于疾病言说的基本方式。
隐喻是古代关于疾病言说的修辞手段。现代医学诞生前,人们多通过症状的隐喻法则实现对疾病的认知。
这种隐喻关系最早由麻凤病建立。因其皮损,“不洁” 成了疾病修辞的基本语法。 而 “不洁的皮肤” 意象的强大隐喻功能指向身体表面的同时,还暗示了内心和灵魂的 “不洁”。这种症候学式的隐喻,也是古典艺术的修辞方式。关于瘟疫和死亡,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逐渐形成了一套隐喻系统。如骼骰骨暗示着身体的脆弱和败坏,指向死亡。 而黑死病的晦暗色调,苦痛而神秘的死亡,因罪孽而滋生的恐惧,加剧了信徒脱离尘世的欲望。 哥特式教堂瘦削、峭拔,浓重的禁欲主义色彩,神秘的空间形式,呼应着人们对现实病痛的恐惧和对来世的渴望。基督受难的形象,则成为救世主为苦痛生灵代言的象征,成为绝望中人类的安慰。
艺术回顾性地保存了黑死病时代的末世记忆,瘟疫让人们重新思考死亡。 人们似乎也从大面积的死亡中,习得了新的审视生命的眼光。在直面死亡的过程中,艺术意外地发展起更为精确的人体素描技术。达•芬奇等人的人体画让人们以直观的方式,来查考生命机体的奥秘。这种貌似旁观的表达,唤醒了人的理性,召唤出对生的希望。艺术在保存记忆的同时,还有一种精神修复的功能。作为死亡反题的则是关于生之欢乐的张扬。 死之恐怖和生之狂欢混杂在一起,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作品的共同特征,是对死亡焦虑的克服。
至于当下流行的所谓 “新冠肺炎”,即由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流行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则表现为另 一种言说方式。 现代科技改变了人们对疾病的认知,疾病不再以隐喻的形态出现。疾病,尤其是病毒性的疾病,首先被理解为复制性结果。这种复制性,使疾病失去了精神含义,不再纠缠于灵与肉的隐喻关系。感染者虽然可能有着不同的症状和感受,但确诊的依据都是核酸梒测,如此一来,疾病被归结为一种基因变异。 奇妙的是,现代艺术对于复制的迷恋,无意中获得了病毒的品格。 互联网上,关于“新冠肺炎”的言说传播,如同疫病本身的传播一样,信息的变异性复制,以及剧烈 “炎性免疫反应” 一般的话语风暴,在话语的复制狂欢中,达到了巅峰。然而,这与其说是疫病的艺术化,不如说是语言和艺术话语的 “病毒化”。
古典艺术的隐喻方式有着保存记忆的功能,而现代艺术的数码复制方式实际上指向的是经验的符号性的覆盖。经验不再具有深度模式,也不再以隐喻的方式表达为精神深度的某种语义的症候,而是被数码化,表达为重复、增殖、突变和弥散。 它不保存,而是堆放;它不修复,而是覆盖,因而,它将在时间中归于感知的麻木和遗忘。遗忘也是一种精神免疫反应,短暂的免疫之后,艺术难免陷于更深的“呼吸窘迫”。
(摘编自张闲《隐喻与复制,或艺术与瘟疫的修辞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艺术不能对抗瘟疫,但瘟疫迫使人们在一种终极性语境下思考人的根本问题,使艺术变得更具对抗性。
B.现代医学诞生之前,人们往往通过症状的隐喻法则来认知疾病,如麻风病的不洁和黑死病的晦暗色调。
C.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交织了生死、乐悲,在保存记忆的同时也全面修复了精神,让人克服了死亡焦虑。
D.网上对“新冠肺炎”的言说传播,在话语的复制狂欢中达到巅峰,体现了语言和艺术话语的病毒化特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人们对疾病的隐喻言说方式说起,但关注的重点始终是当今疫情下新的言说方式。
B.全文采用总分式结构,论述了瘟疫与艺术的关系;观点新颖,见解独到,论述有理有据。
C.第二段以典例指出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关于瘟疫和死亡的艺术逐渐形成了一套隐喻系统。
D.第五段运用比较手法,指出了现代艺术的数码复制方式和古典艺术的隐喻方式不同的特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科学知识的缺乏,早期的人们通过对麻风病破损皮肤的“不洁”想象,开始了关于疾病的隐喻认知。
B.黑死病的流行和大面积死亡,迫使人们重新去思考死亡,让建筑、绘画等艺术都更具有了对抗性特征。
C.科技改变了人们对疾病的认知,人们认为 “新冠肺炎”是病毒性疾病, 有复制性特征, 不具有精神含义。
D.不注重保存和修复的数码复制式艺术,终将难逃时间的考验;作者对当下疫情蔓延的隐忧可见一斑。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 6题。
内卷的泡泡
璇涡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 流动的水中经常会有璇涡。 这些璇涡的基本形态就是旋转着往下沉的水压区,那里的气压要比正常的气压低1%左右,大约1000帕斯卡的气压差会驱动空气从高气压区向低气压区流动,而地球的自转又与这种空气流动相互耦合,形成科里奥利力,向中心流动的气流又在科里奥利力的作用下偏转,从而形成席卷几千公里的大漩涡——台风。
除了这些旋转着的大小璇涡,空气中还会有一种涡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