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31140字。

  辽宁省五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的社会地位来精准地衡量。毛泽东在1939年“三八妇女节”大会上指出:妇女解放与社会解放是密切联系着的。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历史中,曾经存在 “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荒谬思想以及要求女性裹小脚等直接戕害女性的做法;更有甚者,将女性物化和奴化,用政权、族权、神权和夫权四大绳索束缚和迫害女性。这样的社会,注定是个病态的社会,而要进行医治,必须用猛药才行。
  1911年辛亥革命最终推翻了清政府,废除了君主专制;1915年 “新文化运动”爆发,深受西方思想影响的鲁迅发表了“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以及“娜拉走后怎样”等脍炙人口的演讲,在北平高校师生中造成强烈的轰动效应。这些演说与“新文化运动”以及“五四运动”那种青春四溢、朝气蓬勃的时代风气同呼吸、共命运,成为“德先生”“赛先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我之节烈观》批评传统男权社会单向度贞操观对女性思想的禁锢,提出“要人类都受正当的幸福”的重要口号,呼吁男女青年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提倡父母对子女的爱,以及“觉醒的父母”,对于子女应当“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而在1923年底发表的《娜拉走后怎样》中,他认为,女子要真正独立,必须实现社会的经济制度改革,女性能够获得经济独立和自由。可以说,这一演讲标志着鲁迅对女性问题的思考从追求个人解放转向社会变革,从“改造国民性”转向改造旧中国的经济、社会制度。《祝福》《伤逝》《离婚》等名篇也正是作于这一时期。
  这些小说虽数量寥寥,但所反映出的问题与当时人们的生存现状直接相关并且有极大的普遍性,也最易触动内心深处的情感而引起强烈的共鸣,遂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与选择。
  1922年,刚刚成立的中国共产党就通过了《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深受“五四运动”思想熏陶的毛泽东及党中央同志,明确提出应当废除私有制,实现妇女解放,同时制定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条例》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女性与男性的平等权利、婚姻自由以及经济权、继承权等各项权利。
  新中国成立后,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从社会制度上规定了女性应有的经济、政治、法律、婚姻、教育、就业等多个方面的权益,将鲁迅先生所追求的男女平等、婚姻自由、恋爱自由、经济独立等一系列“幸福”指标,用社会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实现了真正的女性解放。                              
  摘编自《鲁迅的女性题材与中国共产党的使命》
  材料二
  现代社会中,中国社会快速发展,但女性观念也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方面,传统的女性思想仍然有着它丝丝缕缕的影响,爱情、婚姻中男人的出轨总是比女人更容易得到原谅,“女人应该服从”的话语在一些比较落后的地方不绝于耳。另一方面,经济的过快发展,价值观的快速变化,金钱成为社会的最高导向,有些女人不愿用自己的努力获得财富,寻找真正的爱情和婚姻,而心甘情愿用身体、用感情甚至自由来换取衣食无忧;男性仍把自己看作施舍的上帝,把女人看作面子和财富的象征。
  摘编自《20世纪至今中国女性地位的发展及其原因》
  材料三
  近日,有媒体对女大学生的就业状况进行调查,发现不少女生在求职时总是处于“陪跑”状态,参加了笔试、面试,挤进了实习,但录取比例却相对偏低。
  每年求职季,关于女性遭遇不公平对待的问题,都会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从各种带有歧视性的“奇葩”规定,比如有用人单位曾在招聘启事中直接写明“男士优先,能证明自己是女汉子的,也可以”;到各种“不足为外人道也”的“潜规则”,比如同一岗位女生的录取分数线比男生高几十分,或者将录取的女生安排在边缘部门、边缘岗位;再到各种数据的佐证,比如有调查报告曾指出,投递简历后,男性大学生接到面试通知的次数比同等情况下的女性大学生高约42%……如此种种,都在不断加剧着人们对就业性别不平等现象的焦虑。
  “女性群体对于就业中的性别歧视感知更为强烈”“超八成女性认为在就业中存在歧视”,《2017中国女性职场现状调查报告》中的数据,也进一步反映着当前女性在就业市场所处的劣势地位。为什么女性在求职时更易成为“受伤者”?这背后或许有岗位匹配度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有用人单位对女性无法承担高强度、高压力工作的刻板印象,但更主要的可能还是不愿意为女性生育成本“买单”的现实考量。尤其是随着“二孩政策”的放开,用人单位要承担的女性生育成本更高,这反过来也就进一步压缩着女性的就业空间。                     
  摘编自《女性总“陪跑”,求职如何跨过性别鸿沟?》
  1.下列选项中,有关“男女平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男女平等的社会,用独立、自由、平等和文明的眼光看待女性。
  B.男女平等是承认男女的性别差异、尊重性别差异,女性摆脱“物种的奴役”。
  C.男女平等体现在女性拥有与男性同样的婚姻恋爱自由、追求自己的幸福的权利。
  D.男女平等应该是女性在工作中忘记性别,巾帼不让须眉;而在生活中记住性别,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解放自己。
  2.下列各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妇女发展与性别平等,是人类追求公平、正义与平等的一大主题,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衡量尺度。
  B.受中国历史文化影响,我国现阶段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依然存在。
  C.现如今,从厨房到职场,女性常常可以兼顾家庭和事业,说明女性正在崛起,能顶半边天。
  D.从追求个人解放转向社会变革,鲁迅对女性问题的思考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与选择。
  3.下列各选项作为论据,不能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通过设立专门机构、加强立法和法律监督等方式,确保妇女事业发展。
  B.现阶段,财务、审计、月嫂、文秘和客服等职业,女性就业人数实现逆袭,但在有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中,女性比例远远低于男性。
  C.习近平总书记说:“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历程同促进男女平等发展的历程更加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D.我国议政建言的最高殿堂上,女代表、女委员履职尽责的靓丽身影,是两会一道流动的风景,展现着一个文明社会和现代国家的魅力。
  4.“娜拉”是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经典社会问题剧《玩偶之家》的主人公。她在经历了一场家庭变故后,终于看清了丈夫的真实面目和自己在家中的“玩偶”地位,毅然走出家门。鲁迅先生在1923年12月26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文艺会上发表演讲《娜拉走后怎样》,并揭示出娜拉的命运:不是堕落,就是回来。请结合材料一分析鲁迅推测娜拉结局的原因。(4分)
  5.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请对于女性地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4分)
  【分析】(1)本题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分析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相关材料信息,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做好选项和文章观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4)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生平一瓣香
  林清玄
  你提到我们少年时代,常坐在淡水河口看夕阳斜落,然后月亮自水面冉冉上升的景况,你说:“我们常边饮酒边赋歌,边看月亮从水面浮起,把月光与月影投射在河上,水的波浪常把月色拉长又挤扁,当时只是觉得有趣,甚至痴迷得醉了。没想到去国多年,有一次在密西西比河水中观月,与我们的年少时光相叠,故国山川争如水中之月,镜中之花,挤扁又拉长,最后连年轻的岁月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