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3340字。
洛阳市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美育”即“审美教育”,最早由德国古典美学重要代表、大诗人席勒在1795年的《审美教育书简》中提出。美育是一种爱美的教育,它鼓舞人们去爱美、欣赏美、追求美,提高生活情趣,培养崇高生活目标,这是美育的独特功能,是单纯德育所不能达到的。但美育的目的决不单纯是为造就一批艺术家,不能把美育降低为培养学生某些艺术技艺和手段的方式,从而忽视美育育人心灵的根本宗旨。
虽然美育概念出现较晚,但无论中外,都很早就懂得美育的重要性并付诸实践。比如,古希腊的柏拉图极为重视对青少年的审美教育,大力提倡用优秀艺术作品(包括描绘自然美的优美作品)对青少年实施美育,以陶冶、培养和改善他们的心灵。
在我们中国,两千多年前所倡导的“乐教”“诗教”就蕴含美育的基本内涵。西周时期, 礼乐便纳入当时的学校教育。周代统治者已经重视诗、乐(艺术、审美)对民众的心灵教化作用,用以保持民风淳朴、国泰民安。汉代的《乐记》就已强调乐教因人的本性而进行心灵 疏导以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功能,这正体现了那个时代所要求的艺术教化即美育的效果。 到明代的王夫之,又继承上古以降的“习与性成”思想,强调日常生活(无疑包括艺术、审 美)和习惯对人日积月累的长期教化作用。
当然,直到上世纪初,蔡元培、梁启超和王国维等人才借鉴西方,追随时代要求,逐步建立起中国现代的美育观。力倡现代美育的第一人蔡元培1901年在《哲学总论》一文中 率先引入“美育”一词,他反复强调,美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又说“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心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对美育陶冶、塑造人们美好心灵的目的、功能作精辟、深刻论述。梁启超是中国现代美育思想的另一位先驱,他认为美育是一种“趣味教育”,一种“拿趣味当目的” 而不是当“手段”的教育;他把“美育”称为“情感教育”,强调其动之以情的特性:“情感教育的最大利器就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感秘密’的钥匙都掌住了。”揭示出美育是借助艺术,通过打动人们情感、滋润人们心田而达到教育、感化人的目的。现代 美育另一位开创者王国维则把美育理论较为全面地介绍到中国来。1903年王国维发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将美育与德、智、体三育并称“四育”;他提出实施美育,以促进国民的高尚趣味和健康情调,发展国民的新精神。他也认为美育是情感教育,说美育“即情育” 也,“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情感发达,以臻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和知育之手段,此又为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他既充分肯定美育能陶冶人的性灵,丰富、发展人的情感,培养人们的审美鉴赏力和创造力,又没有过分抬高美育地位,而认为美育能促进德育和智育的实施和发展。中国现代美育思想的三位先驱者对美育的认识和界定不一定全面、完善、准确,但为我们确立了美育是塑造人们美好心灵的根本宗旨,这一点现在仍然没有过时。
无论中外也无论古今,人们对美育的本质和内涵,还存在某些不够全面、完整的看法,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美育是人格教育、美育是情感教育和美育是艺术教育。但美育的根本目的是以美育人,塑造人们美好心灵,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在“立德树人”总目标下发挥自己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自朱立元《把握美育内涵塑造美好心灵》)
1. 下列对“美育”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古代中国和希腊早已经把美育付诸实践了,在此基础上,18世纪末德国人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明确提出了“审美教育”的概念。
B. 周代所重视的“乐教”“诗教”虽没有“美育”的概念,但已经认识到乐教通过疏导心灵产生潜移默化感染习性的功能,实际上担负着美育的功能。
C. 蔡元培、梁启超、王国维三位先驱借鉴西方,追随时代要求,对美育形成全面、完善、 准确的认识与界定,逐步建立起中国现代的美育观。
D. 相比蔡元培和梁启超,王国维既充分肯定了美育能陶冶人的性灵,丰富、发展人的情感,同时也认为美育能促进德育和智育的实施和发展。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开篇,先介绍了美育概念的产生,接着就界定了美育的内涵和功能,进而指出美育的根本宗旨在于育人心灵,明确了文章的核心观点。
B. 文章以开阔的视野溯古追源、视通中外,从时、空两个方面论述了“美育”思想形成时期中国人和古希腊人的审美教育实践活动。
C. 文章主体部分明确指出蔡元培、梁启超和王国维三位先驱虽然对美育的认识各不相同,界定也不完美,但却逐步建立起中国现代美育观。
D. 文章在论证美育相关内容的过程中,主要以中国古今史实和权威言论为论据,以思辩的眼光审视疏理,最后再次明确指出美育以美育人的根本目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中没有体现出美育效果的一项是(3分)
A.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
B.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孟子》)
C. 制礼作乐,而有颂声兴焉,盛之至也。(《毛诗正义》)
D. 至乐无声而天下之民和。(《大戴礼记》)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世界上早期的古代国家,政权和信仰无不结为一体。良渚先民用玉来祭祀神灵,表现王权。而在长江下游地区,从良渚文化的多个遗址出土的多件玉器、象牙器、漆器甚至陶器上,我们都看到了相同的“神徽”,意味着先民有统一的信仰崇拜。在良渚文化中,那些镌刻在玉制礼器上的标识,承载着礼制规范的意义。
良渚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实际上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在陕西榆林神木石峁古城出土过被切成片的玉琮,在广东石硖文化的遗址中也有玉琮出土,而在更晚的商代段墟和金沙遗址都有仿良渚的玉琮被发现。由此可见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