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7620字。

  安徽省宣城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词是依附唐宋以来新兴曲调的新体抒情诗,是音乐语言和文学语言紧密结合的艺术形式。它的长短参差的句法和错综变化的韵律,经过音乐的陶冶,和作者起伏变化的感情相适应。
  关于音乐语言和文学语言结合的规律,齐梁时代的沈约曾说:“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玄黄律吕,各适物宜”和“宫羽相变,低昂互节”的法则提出后,经过无数作家的长期实践,最后是组成了“奇偶相生”、音节和谐的五七言律绝形式。但这种形式虽然富有高低抑扬的音节,可使读者和听者产生快感,却因过于整齐的格局,很难和人类起伏变化的感情恰相适应,因之也就不容易和参差繁复的新兴曲调紧密结合,这距离“各适物宜”的原则,还有很大距离。人类语言生来就有高低抑扬的自然节奏,但要把它连缓起来,在每个字的意义和声调上,配合得非常适当,就非得经过长期的音乐陶治。
  词所以“上不似诗,下不类曲”,关键在曲调的组成方面。作者掌握了不同曲调的自然规律,再加上性格和所处环境的不同,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技法和风格,而这种种不同的技法和风格,都存在于词的领域以内。清代部分词人不了解应从整体上、从发展的角度看问题,只凭个人的主观,抓着一些个别现象夸张起来,要想显示自己的“独具只眼",实际是“一手掩不尽天下入耳目”的。例如刘体仁把“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杜甫《羌村三首》)和“今宵剩把银红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晏几道《鹧鸪天》)作对比,认为这就是“诗与词之分疆”。他不从这两位作家在当时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状态上去分析作品的不同意格,却只管在每个句子的音响上,就一时的感觉,似乎有些刚柔异样,便把它咬定是“诗与词之分疆”,这是毫无是处的。如果割下一些名句,肯定它是诗、是词、是曲,那么宋词中也有很多唐人诗句,元明戏曲中也有唐诗宋词,有什么截然不同的界线呢?如果不从整体上去分析,不从音乐性和艺术性的结合上去体会,而盲从一些词话家的片面之言,那么欣赏,和学习古典文学,会走进黑漆一团的牛角尖里。
  要了解词的特殊艺术形式,简略地说来,应从每个调子的声韵组织上、从每个句子的平仄四声和整体的平仄四声的配合上、从长短参差的句法和轻重疏密的韵位上去分析。各个独体字安排适当,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把这个统一体加以深入体会,掌握曲调的不同节奏,巧妙地结合作者所要表达的喜、怒、哀、乐等不同情感,这样,就能够填出感染力异常强烈的好词。当然,我们如果彻底了解了这些自然法则,也就不妨解脱过去所有曲调的束缚,自己创造一种崭新的长短句歌词。宋代音乐家兼诗人姜夔深切了解音乐语言和文学语言紧密结合的基本法则,“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他作的自制曲《暗香》(疏影》,经“工妓隶习”后,自有“音节谐婉”的炒处。
  (摘编自龙榆生《谈谈词的艺术特征》)
  材料二 :
  很多人以为词比较容易写,事实刚好相反。因为它的每一个字与每一个音律之间必须有很好的关系。它的上声、入声,或者它的关系位置、它的节奏,都必须是准确的,因此它的难度较高。音乐本身的调性,有的慷慨激昂,有的可能比较婉约、比较哀愁。如所有填《满江红》的词,大概都在写关于国破家亡,或者类似这种悲壮性的东西。
  词最初不是文人创作,而是民间歌曲。唐诗和宋词的阅读感受有很大不同,读唐诗常常要查典故,可读宋词就不那么需要。词的每一个句子往往相对独立,也就是上一句和下一句的关系没有那么密切。因为歌曲本身有旋律,所以某个段落中的某一句有它自身情绪的发展。宋词中很多句子是片断式的,这些片断的句子并不见得在整首词里发生必然的互动。
  (摘编自蒋勋《蒋勋说宋词》)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是用长短参差的句式和错综变化的韵律来表达作者感情的新体诗,它摒弃了律绝诗的格律要求。
  B. 沈约诗歌创作的音乐性主张,使后来的诗歌创作追求过于整齐的格局,背离了“各适物宜”的初衷。
  C. 词的写作技法与风格是多样的,因此作者写作时要选择合适的曲调,将所抒的感情和曲调结合起来。
  D. 诗与词的分疆在于曲调,判别时应从声韵、平仄、句法和韵位上整体分析,不能以个别语句臆断。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的字和音律需要配合,声调、位置、节奏等都必须是准确的,创作难度比较高。
  B. 词牌不同,相应的音乐调性也不同,如《满江红》豪迈悲壮,宜于传达家国情怀。
  C. 词是民间歌曲,有自身情绪的发展,经常用片段式的句子对感情进行反复的讨论。
  D. 词善于将情感变成画面,如“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八个字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的说法,不符合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
  A. 李煜《虞美人》中有“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这两句的意象可以独立。
  B. 白居易《琵琶行》叙事特征明显,结构完整严谨,巧妙讲述了两位“沦落人”相逢的故事。
  C.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韵脚用的是短促的入声,恰好和这一词牌高亢的声调相谐一致。
  D. 晏殊词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情致缠绵、音调婉转,不宜写入律诗中。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关于词的艺术特征,两则材料的观点有何异同?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二)现代文阅读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家子
  [法]莫泊桑
  三十年来,没有什么能改变卡拉望先生的生活规律,因为除了升职和奖金,任何事件都与他无关。
  这天,卡拉望回家时,晚饭已准备好,他拿起扫帚把,往天花板上捅了三下,通知他母亲下来吃饭。老太太九十岁了,卡拉望想到母亲的高寿就很激动,因为母亲高寿也是他长寿的预兆。可是左等右等,不见老太太下来,卡拉望让女儿玛丽去叫奶奶。
  门开了,只有女儿一个人回来:“奶奶倒在地上了。”
  卡拉望猛地站起来,楼梯上响起他沉重而急促的脚步声。老太太趴在屋子中间,翻过身来,只见她两眼紧闭,牙关紧咬,干瘦的身躯已经发硬。卡拉望跪在她身边,一边呜咽一边喊:“妈妈呀,我可怜的妈妈呀!”卡拉望太太端详了一会儿,肯定地说:“得啦,她又晕过去了,没什么大事,不过是耽误咱们一顿饭罢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