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0330字。
四川省内江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选择题(1、2、3、4、5、7、10、11、12、10、17、18、19)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其余试题时,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规定的区域内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2.考试结束后,监考人员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相对于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倾向于生命哲学;相对于别的流派,儒学聚焦于理解和安顿生命。可以说,儒学首要是把握生命,是生命的哲学。相对于其他儒家,朱熹的生命哲学色彩更浓厚。朱熹所讲的生命,是从人的日常生活上讲生命,从生活环境上讲生命。朱熹的生命对象,不仅是指活生生的人,而且还指与人息息相关的自然万物。因此,朱熹喜欢以与人关系密切的草木来具体阐述其生命哲学。
朱熹认为,无无本之木,草木只有从根上才能生出茎干,抽出枝叶,开出花朵,结出果实。草木无根,就不可能长出干、枝、叶、花、果。若草木的根受到斫伤或在泥土中扎根不稳,草木就难以欣欣向荣地生长。万物皆有一个根,皆有一个源,凭空之中不可能生出万物。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根是万物生命的活水源头,无根则无生命。
生命的过程不是混乱无序的,而有其节奏韵律。朱熹认为,生命的展现有一个元、亨、利、贞的过程。元是生命的始发,亨是生命的通达繁盛,利是生命的成熟,贞是生命的收敛蓄积。草木的生长,一定有生根、发芽、长茎、抽枝、生叶、开花、结实、收获的序列,不可扰乱,不可颠倒,这是大自然生命之节奏。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草木生命的大节奏,其中每一节,点又有更小的节奏,正是在与自然环境相应的节奏中,万物生命呈现出自身的理路脉络。无理无序,只能导致生命的畸形、枯萎和死亡。
万物生命是由具体的材料、条理和目的三因素凝合而生成的。朱熹认为,理是“生物之本”,气是“生物之具”,心是“生物之意”。事实上,任何一物的生命存在,都是一物主动整合生命之材料(“气”)和遵循生命呈现之秩序(“理”)并依照某种生命目的(“心”)的实现。在朱熹那里,理是生生之理,气是春生之气,心是生物之心;理、气、心三者相互依赖、不可分离,共同构成生生不息的生命河流。
人是万物生命的赞助者。朱熹认为,虽然人禀理、气而成为万物中的一分子,但人是万物之灵长,人有裁成辅相、曲成万物的能力。朱熹说,人在天地中间虽与天同有一理,但天的事功作为与人的事功作为有一定的分界,有些事“人做得底,却有天做不得”。也就是说,天有自身的“局限”,有些事情的完成需要人的参与赞助。如“天能生物,而耕种必用人。水能润物,而灌溉必用人。火能??物,而薪爨必用人”。朱熹认为,人类在自然界的意义和价值,就是参赞天地万物生命的化育。而要参赞天地万物生命的化育,就要以仁心对待万物,即“爱物”“利物”,这是人类的“天职”。如果人不参赞天地万物之化育,甚至为了私利而毁坏自然万物的“化育”,那么后果就是环境和生态的破坏。
人赞助万物生命之道落实于日常生活,就是“正德、利用、厚生、唯和”。正德就是通过人修身养性的内圣之事来转化生命。利用、厚生就是物质的开发和民生足用及政治社会清明有序的外王事业。唯和是走向生命和乐的追求,即身心和乐,家庭、社会、政治和乐,乃至天地万物同生共育的生命大和谐、大合唱。
(节选自王锟《论朱熹的生命哲学》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哲学家朱熹以与人关系密切的草木来具体阐述其生命哲学,生命对象超出人本身,他的哲学是倾向于人的生命的哲学。
B. 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都讲生命哲学,儒家学派与其他学派也讲生命哲学,儒学是从人的日常生活上讲生命,从生活环境上讲生命。
C. 万物生命都是由相互依赖的气、理、心三因素凝合而成的,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小节奏中呈现出整体脉络。
D. 人类 天职是以仁心对待万物:赞助天地万物化育,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就是正德、利用、厚生、唯和,万物同生共荣。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章使用比较的方式,说明了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差异、儒家学派与别的流派的差异、儒家哲学与朱熹生命哲学的差异。
B. 文章论述生命与根源的紧密关系、生命过程中的有理有序以及气、理、心三者之间的关系时都是从正反两面说理的。
C. 朱熹认为世间无无本之木,凭空长不出干枝叶花果。文章引用其《观书有感??其一》中的诗句,目的是论证生命是有根源的。
D. 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围绕着中心论点,以草木生命为例,对生命的根源、秩序、凝合及人的天职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朱熹的生命哲学既呈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共生的世界观,又重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体现了人的中心地位和价值意义。
B. “一物”如果能主动整合生命之气和遵循生命呈现之理,并依照某种生命之心,就能成为万物中的一分子。
C. 天有自身的局限,而人作为生生不息的生命河流中的灵长,有裁成辅相、曲成万物的能力,应赞助天地万物生命的化育。
D. 我国四大沙地之一的毛乌素沙地近年来出现“人进沙退”“绿色逆袭”的现象,就是“人参赞天地万物之化育”的生动体现。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生态环境大数据除了具有大数据的特征,还具有“三高”特性。
大数据包含反映自然和社会现象之间的多维数据。生态环境大数据来源于生态环境、气象、交通等不同部门,可以通过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等监测设备来感知;还可以通过卫星遥感、人工检查等手段来感知;还可以通过全国环保举报电话、微信,以及基于互联网技术产生的搜索数据、在线新闻产生的生态坏境舆情大数据等途径来获得。它包括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