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6680字。
乐山市高中2024届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六经”,是后来的说法,起始只以《易》《诗》《书》《礼》《乐》《春秋》称。能够指实的“六经”名谓,实起自汉代,《史》《汉》两书多有出现,但仍不及单提《易》《诗》《书》《礼》《乐》《春秋》者多。说是“六经”,能看到的只有“五经”,《乐》这一“经”,谁也没有看到过。尽管《乐》的文本固然遍寻不得,“乐”则随处可见,且经常诗、乐联袂,礼、乐并提。因此不妨假设,也许《乐》潜入到《诗》和《礼》里面去了。
“六经”之中,《礼》有《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春秋》有《左传》《谷梁传》《公羊传》“三传”,加上《易》《诗》《书》,是为九经。唐代有君主送“九经”给国立学校的隆仪,被视为鼓励文教的大举措。宋初,九经由国子监刻印。当年朱熹重建庐山白鹿洞书院,就曾向朝廷请过“九经”。《论语》《孝经》《尔雅》是唐代增入的,成为十二经。至南宋,又将《孟子》扩入,十三经由是立名。
我想强调的是,“六经”是十三经的祖经,是中国经学的本经。研究经学,本经最重要。“六经”是中国文化原初的文本经典,是中国学术最早的思想源头。《礼记•大学》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就经学而言,六经就是“本”,六经就是“始”。《大学》又说:“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道”在哪里?“道”在“六经”。“六经”之原,则为大《易》。《易•系辞》云:“《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道者何?就《易》的语境而言,道是一、道是太极。在这点上,《老》之道和《易》之道异向同归。具体言之《易》是“生生”之道,《老》是“贞胜”之道。亦即《老》是在不对称情况下寻求战胜之道。贞者,正也。因此《老子》不是阴谋道术,而是遵循天道的返正回善之宝书。
《系辞》又云:“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道虽不可见,但如同孔疏所说:“观其道之妙趣,谓不为所为,得道之妙理也。”《咸》卦的象辞写道:“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系辞》又说,“圣人之情见乎辞”,而“见乎辞”者,必有“妙理”存焉。“辞”的直指是“爻辞”和“系辞”,泛指应包括六经原典的全部本文。《系辞》又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所谓“道之妙理”,当为形上之道;而“百姓日用而不知”,应是即器、即物、即事的可明之道。孔子笔削、删订、整理六经的一大贡献,是将六经的价值论理化作了日用常行。也可以说,《论语》是“小六经”,六经是“大论语”。马一浮说《论语》里面有“六艺”,《论语》可以通“六艺”,就是这个道理。
本人近年从六经中抽绎出六组价值理念,包括爱敬、忠恕、诚信、知耻、和同、狂狷等,其义理之所从出,都缘自孔子和六经。本来六经“一日正直,二曰刚克,三日柔克。”正直为“中”义,刚克和柔克则为狂义和狷义。以此孔子提出的“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实亦有六经的出典。所以我认为中国文化的主要价值理念悉在六经,而且这些价值论理是恒在的,永远不会过时。试想,“立诚”“立敬”“忠恕”“忠信”“行己有耻”“与人和同”,这些人之为人的共德,怎么可能过时呢?所以我称它们是中国文化的万古不磨的精神价值。
(摘编自刘梦溪《“六经”是经学的本经—<国学与经学>后记》)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六经”这一称谓最初是没有的,只是单提,直到汉代才出现有实指的“六经”名谓。
B. “六经”与“九经”关系密切,唐代有君主送“九经”给所有学校以鼓励文教的举措。
C. 就经学而言,“六经”是本源,是起始,是中国经学的本经;“六经”同时也是“道”的载体。
D. 孔子整理编纂“六经”,将其价值论理化作了日用常行,且与《论语》有相通之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论述“六经”到“十三经”的变化,意在强调无论扩充多少文本,“六经”都是祖经。
B. 文章中引用《礼记•大学》的具体话语,是为了论证“六经”是中国学术最早的思想源头。
C. 文章对《老》与《易》进行比较,认为《老》与《易》殊途同归,都要遵循天道,返正回善。
D. 文章用“我想强调的是”“本人近年”“所以我称”等语表述,可见作者有理有据,立场坚定。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六经”中,《乐》经是特殊的存在,后人未见过其文本,但是在《诗》《礼》中却常常可见它的影子。
B. 《系辞》中提到百姓虽然不完全明白“形而上”的“道”,但在日常生活中他们都在践行着“道”。
C. 孔子思想与“六经”价值理念等启示了作者对“狂狷”的理解,究其内里,都是对自我修养的提升。
D. 作者认为中国文化的主要价值理念都在“六经”中,如“立诚”“忠信”“节俭”等都是中国文化的精神价值。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给所有学校以鼓励文教的举措”错,原文是“唐代有君主送‘九经’给国立学校的隆仪,被视为鼓励文教的大举措”,所以送“九经”给的是“国立学校”,并非所有学校。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潘际銮出生于江西九江一个铁路职工家庭。从小就有着强烈求知欲的潘际銮快读完小学时,抗日战争爆发了。父亲只得领着一家人爬上了一辆到南昌的火车,后在赣南的泰和县暂时安家。住了不到一年,潘家被迫再度逃亡。他说:“有时候不得不辍学打工,真正念书的时间也就3年。但我一有闲暇就拿起书本,高中毕业时,云南省会考,我拿了全省第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