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6510字。

  辽宁省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联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涉及领域较广。从文学的艺术价值而言,文人忧愤之作加快了文学的发展进程。众多文人由于心路历程坎坷曲折,他们在仕途中的遭遇堪称“花有百样红,人与人不同”。有的根本就进不了仕途,有的进去了却落得悲壮的下场,总之不得终老。在这种情况下,文人忧愤乃理所当然,他们的作品大多反映的是所处时代政治环境极其恶劣,人生理想无法实现,以及“以死寄沧海”的文人情怀。这些作品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有着高超的艺术手法,有着非同一般的文学价值。此外,文人忧愤之作中的思想内涵还推进了文学发展的进程,从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容、价值和创作经验。
  文人忧愤之作深刻反映了作者所处时代政治腐败的现象及作者的精种寄托。不浊不愤,不愤不发,不发无以显不浊。大凡文人忧愤之作的诞生,皆表示政治环境早已是恶劣腐败之象。事出必有因,文人受重创来自上层、中层的创伤,使部分文人身心绝望,表现在浩如烟海的厚厚史学之中,以致于“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绝响让众多文人到骨铭心。与其说这是一种不可一世的狂傲态度,不如说这是一种来自内心深处对政治情怀的呐喊。
  由于心中忧愤之情越积越深,文人内心之忧愤终于如血花四溅般发泄而出,而且一发不可收拾。庆幸的是,文人心中的倾诉在意外中成了旷世之作,既寄托了文人的精神向往之情怀,又抒发了对罪恶时代无情鞭打的愤然豪情。悲兮、乐兮、叹兮、怨兮,一切皆由历史记载!
  文人忧愤之作真实表达了不得志文人的思想抵触及文人情怀。文人忧愤之作来源于两个字——压抑。首先是思想的压抑,知识、礼俗、道德等成了它的主要内容。其次是环境的压抑,主要表现为政治环境、社会等级关系、地方人文环境三个方面。最后是文人自身的压抑,一是向往“学而优则仕”而缺乏刚毅的性情与行动,二是太过于清高而与世格格不入,三是不明仕途而又非要走仕途之路。于是乎,来自于文人的忧愤之作处处可见他们思想抵触的言辞。虽慷慨激昂,但一切皆晚矣,能读懂的深表同情和惋惜,不能读懂的只觉字字皆牢骚。
  值得欣慰的是,文人忧愤之作里的文人情怀让后人觉得在罪恶的政治环境中看到一线淡淡的光芒。这些作品表达了一种理想、一份信念,虽充满浪漫色彩,但丝毫不乏其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从这个层面上去谈,说明中国文人骨子里是至死不渝、坚贞操守的,这将成为来自文人的最有价值的情怀。
  加快了文学的发展进程,反映政治环境恶劣与精神寄托,表达不得志的思想抵触及文人情怀,三者成了文人忧愤之作文化意义的主要内容。文人忧愤之作的出现,从很大程度上讲它是一种历史的悲哀,是统治阶级自毁前程的写照,是君主“治国不当、亡国有方”的深刻表达。因此,文人欲从仕途中得以解脱,他们只有两个选择:一则“浊小己以应仕途之浊而大己清”,以此站稳脚而后青云直上;二则愤然离去,著书立说以表心中之情,或郁郁而终,或遭人陷害而亡,或做个不问仕途独享清静之人。简言之,中国文人与仕途之间永远都存在着无法调和的水与火的矛盾!
  (摘编自笛鸿《浅谈中国文人忧愤之作的文化意义》)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人的忧愤之作是文人坎坷曲折的心路历程的反射,对文学发展进程起了加速作用。
  B. 所处时代政治腐败、人生理想无法实现,文人只好把精神寄托在充满忧愤的诗文中。
  C. 文人感到的环境的压抑,主要来自政治环境、社会等级关系、地方人文环境三个方面。
  D. 文人忧愤之作里不乏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表达了他们的理想、信念,具有现实主义色彩。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很多文人仕途坎坷,下场悲惨,形成了他们特殊的心理历程。
  B. 文人作品中的狂傲态度,实际是他们内心深处对政治情怀的呐喊。
  C. 读得懂文人的忧愤之作,知道字字皆牢骚,读不懂也能深表同情和惋惜。
  D. 文人忧愤之作里的文人情怀能让后人看到一线淡淡的光芒。
  3. 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A. 中国文人忧愤之作反映了政治环境恶劣,加快了文学的发展进程,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
  B. 中国文人忧愤之作表达的不得志文人的思想抵触及文人情怀,主要来源于文人的压抑之感。
  C. 中国文人忧愤之作反映出中国文人骨子里至死不渝、坚贞操守的最有价值的情怀。
  D. 中国文人忧愤之作表明中国文人与仕途之间永远都存在着无法调和的水与火的矛盾。
  4. 请简要分析材料的论证结构。
  5. 请结合材料谈谈文人忧愤的内涵。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具有现实主义色彩”错,文人忧愤之作里不乏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表达了他们的理想、信念,充满了浪漫色彩,而非“现实主义色彩”。
  故选D。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晚潮
  张承志
  黄昏在不觉之间降临了。
  原野上,一个结实的高个汉子闷头走着,他脚下的砂石在寂静中咔嚓咔嚓地滚响。仿佛只有傍晚时才有的那种阴凉的风已经吹来了,他走得很累,但却没有出汗。已经退化的旱季草原上丘陵起伏,裸露着赤褐的石脉,远远望去像炭火一样使人发热。但是这会儿,无论是这红褐的丘陵,还是周围光秃秃的草滩,都已经被徐徐降下的暮色冷却着。震耳欲聋的噪声也仿佛冷却了。但是,没有了那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