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9310字,答案扫描。
绝密★启用前
河南省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大联考
语文试卷
本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唯物史观是我们共产党人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马支思恩、格斯将"历史科学"视为"一门唯一的科学",他们用唯物史观照亮了悠远深邃的历史档案库,使历史研究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方法论依据,并对此前误导人们思想认识的唯心史观进行了批判,从而开辟了历史研究的通途大道。唯物史观为人们形成正确的历史思维、推动学术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和有效方法,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基石所在。
唯物史观的创立照亮了在黑暗中摸索的一切研究,它在人类认识史上树立了一座高耸的丰碑,是否运用唯物史观成为能否科学研究历史的重要分水岭,也成为在历史研究中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试金石。
一百多年前,李大钊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的过程中,把唯物史观运用到中国历史研究中,推动中国史学由传统史学向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转变。在唯物史观指导下,我国史学研究涌现,出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等史学大家,在中国通史体系的确定与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开辟、中国近代社会性质、中华文明起源、中国古代,史分期、中国封建经济形态、农民,战争史亚细亚生产方式、历史人物评价问题等诸多领域取得了开创性成果。不仅如此,广大历史研究工作者还将科学研究历史取得的成果融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社会革命之中,努力使研究成果与时代同步伐,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研究总是奔着问题去的。历史研究中的问题,其存在有历史性.其解决又有时代性。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 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 声。"历史研究的对象是过去,面向的则是现在和未来。历史研究工作者坚持唯物史观,就要在唯物史观指导下找准历史研究的时代方位,牢固树立时代意识,使历史研究更具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站在时代前沿 将当代的理论.知识、经验、方法、趋势与历 史认识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进而对历史问题得出
新认识、新感悟,进行新表达、新书写。要具备问题意识,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找准问题、研究问题,对一系列重大历史问题不能只满足于"求真复原",而要进一步追求"求真致用"。在不断揭示历史发展规律基础上.积极拓展历史研究的深度和 广度。从深度 上看 要运 用唯物史观深入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中国早期国家诞生、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中国古代社会近代转型、中国现代.化进程与文明新形态、中国革命的世界意义 与贡献中国道路历史发展与当代展开等方面的重大问题;从广度上看,要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做好比较史学研究,将中国历史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历史进行科学比较,以正确认识和开展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揭示人类社会多样化发展道路与规律。
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广大历史研究工作者要始终坚持唯物史观,探寻历史发展规律,充分发挥知古鉴今、资政育人作用,为推动我国史学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摘编自张艳国《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唯物史观诞生前的唯心史观误导过人们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它进行了批判。
B.研究历史时如果避开唯物史观,就完全说不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
C.历史研究的范畴很广,包括过去、现在甚至未来,历史研究者要有历史的使命感。
D.马克思关于问题的论述,强调了问题的时代性,因此历史研究者要树立时代意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引用习总书记关于唯物史观的精辟论述,具有引领、统摄全篇的作用。
B.文章以郭沫若、范文澜等为例,论证了唯物史观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的运用。
C.文章第四段以唯物史观为指针,从深度和广度上阐述了对历史问题的研究。
D."照亮……历史档案库""开辟……通途大道"等表达,增强了论证的形象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没有李大钊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也就没有唯物史观在中国历史研究中的运用。
B.运用唯物史观对历史进行研究时,是不需要对重大历史问题进行"求真复原"的。
C.要拓展历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就需要将中国历史和世界他国历史进行科学比较。
D.历史研究者只有坚持唯物史观,探寻历史发展规律,才能为我国史学发展做贡献。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21年8 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规划》明确提出,到 2025年,城镇新增就业 5500 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
一方面,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容量;一方面,推动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十四五"期间,还将继续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超过7500 万人次。将强化公共就业服务的兜底,保障职能。发挥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