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3300字。
一块沉浸在墨水里依旧保持美质的玉——《项链》备课札记
重读十九世纪末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的小说《项链》时,我思考得最多的是这样一个问题:这是不是一个悲剧呢?
什么是悲剧?鲁迅曾给悲剧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试想,当我们的主人公正在良辰美景中,品尝着生活的甘甜,沉浸于美好的人间真情中时,忽然,或一场灾祸,或一场战火,或一种破坏的力量,如一只魔爪把美好的青春,美好的生命,美好的家园,美好的亲情、友情、爱情,夺走、撕裂、毁掉。面对此情此景,我们不禁为之痛心、遗憾而黯然神伤。这就是悲剧的魅力。对于造成悲剧的原因,人们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命运之神,冥冥之中的一种力量造成的,古希腊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反映的就是命运悲剧。有人说,是人物性格的缺陷造成的,英国莎士比亚的悲剧就是性格悲剧。有人说,是无情的社会现实造成的,鲁迅笔下祥林嫂的悲剧就是社会悲剧。
那么,《项链》中玛蒂尔德的人生究竟是不是悲剧呢?如果认为是的话,又是什么悲剧呢?重读名篇,思量再三,我发现,矛盾的焦点是对“美好”的理解。主人公的青春美貌和人格尊严,哪一个更美好?哪一个更重要?为了更好地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进入玛蒂尔德的人生,了解她性格发展的历史——故事情节。
《项链》的情节可以说耳熟能详了,它的情节艺术也是脍炙人口的。小说按事件的自然进程叙写,以项链为线索展开情节。梦项链、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发现项链是假的——前一个矛盾的解决预示着新的冲突,直至发展到高潮。整个故事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情节的安排显示了作者独特精巧的艺术构思,人物的性格也在故事的发展中逐渐得以展示。
小说一开始,在我们面前出现了一个整日耽于梦想的美丽忧郁的妇女。她“美丽”,“丰韵”,“娇媚”,她还有“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正是因为“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于是她心里就凭添了几许不平与委屈。此处的“也”就很值得玩味。如果比较一下有无“也”的表达效果,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许多版本里的译文里没有“也”字,仅仅“她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那就只是一种纯粹的人物介绍。而我们的课文以几种中文译文为基础,并根据法文本校订后出现的“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就更符合作者的创作意图,更突出主人公的性格。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只是玛蒂尔德梦想创造的神话罢了。可是,由于玛蒂尔德面临的现实是:她没有一个好父亲,没有一个好身份,没有一笔陪嫁金,因此就无法找到有身份有地位的好丈夫,只好委委屈屈地嫁给了与她门当户对的小职员路瓦栽。如果她是高老头的千金,定能成为高贵的男爵夫人或伯爵夫人;如果她是守财奴的女儿,拜倒在石榴裙下的亦定难计其数。年轻的玛蒂尔德因为不能过上奢华的生活而整日郁郁寡欢。为了排遣自己的“不幸”和“痛苦”,她找到了一个出口,那便是“梦想”。正如冰心在她的小诗《繁星》里说到的那样:“梦儿是最瞒不过的啊/清清楚楚的/诚诚实实的/告诉了/你自己灵魂里的蜜意与隐忧。”她的梦境不是太虚幻境,而是当时法国富贵之家奢华的真实生活。由于当时法国的社会现实中,人们疯狂地崇拜金钱,拜金主义的思想如汹涌的浪潮无情地冲击着人们的灵魂、生活、婚姻,于是玛蒂尔德不愿面对现实,直面人生,而把理想寄托在梦境里。无庸置疑,此时,我们可怜的玛蒂尔德已经完全被虚荣心俘虏了。
后来,丈夫路瓦栽带来了一个好消息,机会终于像梦境一样出现了。于是,做衣服,借项链,一切都紧锣密鼓地进行。“一叶知秋”,玛蒂尔德内心对出席夜会的渴望略见一斑,玛蒂尔德蓄意出击的心理已经箭在弦上,顷刻就发。
夜会上玛蒂尔德成功了!“她狂热地、兴奋地跳舞”,她像玉色蝴蝶一样飞来飞去,她的倾国倾城貌迷住了所有人。她陶醉在成功里,沉迷在欢乐中,忘掉了一切。可是快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