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260字。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客至》优秀教案
  【文本解读】
  春水绕茅舍,但有群殴来,这是“无人至”的意境,但也可看作客人将至的铺垫。不扫花径,因为无人来访;大开蓬门,则因今日有客。颔联呼应首联,仍然围绕“客至”两字展开。颈联笔锋一转,写客至之后的情形,描绘主人待客之简、家境之贫,对宾主脱略形迹、兴致盎然的场面则毫不着墨,纯由尾联换取临翁对饮暗示出来。整首诗平白如话,看似信笔写来,其实结构紧凑,章法谨严,“前半见空谷足音之喜,后半见贫家真率之趣”。诵读这首诗,要仔细体味它是如何通过富于情趣的生活细节,表现主人待客的兴味与心境的。
  【素养目标】
  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创作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2.读懂诗歌内容,理解诗歌情感。
  3.理解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
  4.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歌中的细节描写和生活趣味。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2.相关背景
  此诗是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春天,杜甫五十岁时,在成都草堂所作。杜甫在历尽颠沛流离之后,终于结束了长期漂泊的生涯,在成都西郊浣花溪头盖了一座草堂,暂时定居下来了。安居成都草堂后不久,客人来访时作了这首诗。
  3.解题
  ①客,客人。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可见诗题中的“客”,即指崔明府。
  ②至,到。自注中的“相过”,即探望、相访。
  4.杜甫的文学思想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飧(sūn)    醅(pēi)
  2.解释下列词语
  ①但见:只见。
  ②花径:长满花草的小路。
  ③蓬门:用蓬草编成的门户,以示房子的简陋。
  ④盘飧:盘中菜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