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0940字。
成都市高中毕业班2022届高三下学期3月第二次诊断性检测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百余年前,严复在译介西方法学文献时,敏锐地意识到中西方语言中“法”概念上存在的重大差异:“西文‘法’字,于中文有理、礼、法、制四者之异译。”当代学者普遍认识到,中文概念上的“法”限于律令等规则条文,这与罗马法等西方概念的多元涵盖性判然有别。
在价值意涵层面,中国古代“法”的概念在本体的正当性方面并不着力措意。先秦法家和部分道家论述中,“法”普遍被喻为绳墨、权衡、规矩、度量等规制工具,实证工具主义的特质突出。汉初成书的《文子•上义》提出:“法制礼乐者,治之具也,非所以为治也。”此说为史迁和班固改造后沿袭。由此以降,中国的“法”概念具有突出的实证规范性和工具性的意涵。相比而言,在罗马法的古典时期,“法”具有更强的价值意涵。罗马法虽然不注重抽象归纳、具有明显实用主义倾向,但法学家们对法与正义、法的理性、法的精神等自然法主题有所关注。同时,在实践中,古罗马法学家们将自然法注入形式法的实践中,使“法”与“正义”实现内在的统一。
中国早期文明中并非没有对法的正当性关怀。中国先人更多地将正当性的价值内涵赋予更具有涵摄力的“礼”,因为礼具有根本制度、具体规范仪节和评价人物事件标准等多层意义。可以说,罗马“法”的价值内涵,在类似时代的中国更丰富地体现在对“礼”正当性证成中,而中国的“法”则主要呈现出工具实用的价值面相。
中国传统中“法”的概念、价值意涵,相当程度上可以从法律人的角度进行解释。在特定的社会阶层和权力结构中,法律人群体所具有的地位和作用对“法”产生明显影响。在集权体制下,秦和西汉前期的法律人主要是中央司法官,他们都具有明显的官僚性,总体上是皇权的附庸。西汉中期儒学兴起后产生的士大夫阶层获得相当大的话语权,形成一定程度上可能抗衡和制约皇权的稳定力量。他们推动了礼法合流过程,在实践意义上改变了“法”的运行状况。但他们着力于建构“礼”的体系,关注点在于更广义的意识形态层面,律学只是经学的附属和延伸,未形成“法”的独立知识体系,因此也没有形成专门的职业群体。
而在古罗马,共和制和元首制前期的法律人主要包括执法官、论辩人和法学家,普遍具有贵族或骑士身份,有足够的政治影响力和知识话语权。在共和制时期,哲学家、演说家和法学家是同一群体。他们利用自己的知识优势和话语权,借助希腊的论辩水和逻辑学,将“法”打造为涵摄力丰富的概念,并在相当程度上建构起对“法”的控制权。在这个意义上,古罗马的法和法学真有意识形态的意义。
法律职业群体的形成及其权力,是社会阶层和败治权力结构的反映和结果,并进而产生对“法”的不同理解和运作方式。同时,制度形成后,基于路径像赖而产生的文化连续性,使因果要素的作周关系更为复杂。即使作为基本动因的社会阶层和权力结构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如果不形成额覆性变革,法律职业群体的地位、作周及法的运行也只会产生渐变,甚至有些方面仍延续因有形态。
《摘编自王志强《中国传统中的“法”与法律人——中西早期帝国的比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严复认为中西方语言中的“法”概念上存在明显差异,西文“法”字包含着中文“理、礼、法、制”四层内涵。
B. 先秦法家和道家普遍将“法”喻为绳墨、权衡、规矩、度量等规制工具,突出了“法”的实证工具主义特质。
C.中国古代的“法”没有正当性关怀,正当性的价值内涵被更多地赋予涵摄了根本制度等多层意义的“礼”。
D.秦和西汉前期的法律人主要是中央司法官,他们作为士大夫阶层的代表还没有足够的话语权以制约皇权。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先从中西语言中“法”的概念谈起,由概念面价值意涵,进测分析原因,层层深入。脉络清晰。
B.基于中西比较的立场,文章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从不同方面比较了古代中西方“法”的差异。
C.文章引用《文子•上义》,是为了证明中国古代的“法”概念具有突出的实证规范性和工具性意涵。
D.文章详细分析了中国古代和古罗马不同时期的法律人的构成及其对“法”的影响,使论证更加严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罗马法在古典时期虽然有实用主义倾向,但更看重其价值意涵而不是实证规范性和工具性的意涵。
B如果酒汉时期的土大大阶层能君力于“法”的建构,“法”有可能成为具有意识形态意义的体系
C中西毕期帝国对“法”的理解及远作方式的不同,是法律人的社会阶层和政治权力结构影响的结果
D.从长选来看,文化的连续性可能比社会阶层和权力结构对法的运行和法律职业群体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成4-6题。
材料一:
十九届五中全会、“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数字化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
我国数字经济在疫情中逆势崛起。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推进,叠加疫情因素影响,数字经济已成为当前最具活力、最具创新力、辐射最广泛的经济形态,是国民经济的核心增长极之一。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甚至衰退的背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