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4580字。

  辽宁省协作体2022届高三下学期3月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所谓“破圈”本是网络流行语,由“出圈”演化而来,指某个人或他的作品突破某一个小的圈子,被更多的人接纳并认可。在一个“内卷化”时代,提出“如何‘破圈’”,包含着文学从业者对于当前文学状况的不满与困惑。一方面,传统严肃文学不仅早已失去轰动效应,甚至还失去了基本的读者,其社会功能在不断弱化;而另一方面,文学的圈子化问题日益突出,主流文学界似乎很是享受圈子内的舒适与安稳,岁月一时静好。然而,他们是否还有“破圈”的动力呢?
  尽管“文学性”似乎弥漫在当前所有的文化活动中,但我们依然需要追问的是,严肃文学的本体性究竟在哪里?位置在哪里、边界又在哪里?中国作协副主席、评论家李敬泽指出,“我们这个时代需要我们拓展甚至发明新的文学性,需要我们开拓新的边界,走到更为广阔的原野上去”。此观点让人联想到德勒兹关于“生成文学”的论述。所谓“生成”是一个“辖域”和“解辖域”的交替过程。辖域是建立了自己的领土和法则的强势性存在,阻碍和束缚了进一步的生成。而生成最大的任务就是创造,通过创造来突破各种编码方式,通过创造出新的、尚未出现的存在来呼唤新的力量加入现有的力场,从而改变各种限制和束缚的强势存在,这便是解辖域。德勒兹认为,文学是生成的通道之一,它通过运用语言材料,利用文学虚拟的力量创造全新的存在,在生活和权力的内部产生一个全新的、需要重新审视的存在,就像在一个既存的力场中加入一个全新的力,瞬间改变了整个力场的格局,让力场处于动荡和摇摆之中,这就是生成文学的力量和作用。或许我们可以将圈子化和“破圈”之间类比成一个辖域和解辖域的动态关系,而新的文学性的生成,也正有赖于我们以“破圈”来挣脱圈子化的强势限制与束缚。按照德勒兹的看法,解辖域之后又会“再辖域化”,而“破”与“立”之间不断循环往复也是这个领域有活力的表征。
  严肃文学“破圈”的另一重动力则源于对其社会功能与影响力的焦虑:如何重新成为一支活跃的、有效的文化力量,甚而至于,能重获文化领导权。作家们的“破圈”意味着,他要走出他容易沉湎其中的幽微狭小的情感世界,走出那些写作的“舒适区”,“关心粮食和蔬菜”,深入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走到更为广阔的原野上去”。我由此回想起曾参加过的一个金融小说的作品研讨会,当座上不止一位评论家表示不熟悉作者所书写的中国当代金融资本世界,同时却以一套传统“纯文学”标准对作品指手画脚时,使人感到那是怎样的一种傲慢与偏见,而文学又是如何画圈自封。
  作家“破圈”意味着他要努力成为具有公共性的知识分子。在《知识分子论》中,萨义德认为,葛兰西把知识分子视为符合社会中一套特殊作用的人,这种社会分析远较精英俯瞰的观点接近现实,尤其在20世纪末,许多新兴行业印证了葛兰西的见识——广播员、学院专业人士、电脑分析师、体育运动和媒体律师、业务顾问、政策专家、政府顾问、特殊市场报告的作者,以及近代大众新闻业这一行本身,知识分子的衍生扩大到了许多领域。但是萨义德也提示了其中存在的危险:“知识分子的风姿或形象可能消失于一大堆细枝末节中,而沦为只是社会潮流中的另一个专业人士或人物。”圈层化导致知识分子可能广泛地被收编。因此,萨义德赞赏知识分子的行动能力,“知识分子是具有能力‘向(to)’公众以及‘为(for)’公众来代表、具现、表明讯息、观点、态度、哲学或意见的个人。”与葛兰西一样,萨义德强调知识分子的“代表”职能。“知识分子是以代表艺术为业的个人,不管那是演说、写作、教学或上电视。”当传媒成为当代文化生产和传播最主要的形式时,如何利用传媒向公众发言,以期影响整个文化形成,是知识分子要积极面对的问题。一方面,需要抗拒、防止由权力和资本运作所造成的媒体的见解和才智的“刻板印象”,“知识分子只有借着驳斥这些形象……借着提供米尔斯所谓的揭穿或另类版本,竭尽一己之力尝试诉说真话,才能加以抵抗。”另一方面,知识分子要拥有高超的代表“艺术”,“这包含了福柯所谓的‘不屈不挠的博学’,搜索另类的材料,发觉埋藏的文件,唤回已被遗忘的各类历史。这包含了一种戏剧感和起义感,善用一己罕有的发言机会,博取观者的注意,比对手更具有才智、更善于辩论。”文学要“破圈”也意味着对作为知识分子的作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便是能突破文学专业性的壁垒,具有处理公共议题的能力,具有吸引公众的魅力以及善于面向公众发言的才能与艺术。自然,在大众传媒时代,在情绪易于压倒事实的所谓“后真相”时代,如何避免以夸张片面之词迎和媚俗、哗众取宠,也是严肃的作家们需要警醒之事。
  (选编自饶翔《文学如何“破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学从业者对当前文学状况的不满与困惑主要表现在文学的圈子化问题日益突出上。
  B.因为当前所有的文化活动只是似乎弥漫着“文学性”,所以仍要追问严肃文学的本体性。
  C.德勒兹认为,文学是“辖域”和“解辖域”的交替过程的通道之一,能创造全新的存在。
  D.作家成为具有公共性的知识分子,就意味着他已经成功“破圈”。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除了对其社会功能与影响力的焦虑,严肃文学“破圈”的另一重动力源于时代对文学本体性及其位置与边界的追问。
  B.萨义德认为,知识分子应该被视为符合社会中一套特殊作用的人,这种看法远比精英俯瞰的观点接近现实,尤其在20世纪末的许多新兴行业中得到印证。
  C.萨义德提示了知识分子衍生扩大中存在的淹没于细枝末节沦为社会潮流中的一个单一专业人物的危险。
  D.萨义德与葛兰西都强调知识分子的“代表”职能,既要拒止被权力和资本运作形成“刻板印象”,又要拥有搜索另类材料、辩论等高超的代表“艺术”。
  3.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文本主要观点一项是(3分)(   )
  A.文学要想“破圈”,必须拓展甚至发明新的文学性,成为活跃的、有效的文化力量,甚至重获文化领导权,作家必须成为具有公共性的知识分子。
  B.文学要想“破圈”,必须生成“辖域”和“解辖域”的交替过程,作家必须成为具有公共性的知识分子。
  C.文学要想“破圈”,必须拓展甚至发明新的文学性,成为活跃的、有效的文化力量,甚至重获文化领导权。
  D.文学要想“破圈”,必须成为活跃的、有效的文化力量,甚至重获文化领导权,作家必须成为具有行动能力与“代表”职能的知识分子。
  4.请简要分析文本一的论证特点。(4分)
  5.内卷化,指同行间竞相付出更多努力以争夺有限资源,从而导致个体“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现象,即努力的“通货膨胀”。比如,老师要求论文5000字,但不少人都写到8000到10000字,甚至更多,最后几乎每个人的作业都大大超出了老师的要求,而能获满绩的学生比例是固定不变的。请根据文本,谈谈如何帮助这些学生破解“内卷”。(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看完了这第一封也是最后的一封信,道静的眼泪反而停止不流了。她站在地上好像一座美丽的苍白的大理石塑像。虽然他已经牺牲了,不在人世了,但她没有白等,多少忆念的眼泪没有白流。他是无愧于共产党员光荣称号的好同志,他是默默无声地爱着自己,直到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