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3400字。

  2022年春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春秋时期,孔子通过总结和反思夏、商、周三代的文化遗产,继承并发展了古老的“礼”观念,赋予其新的思想内涵,创造性地建立起一套以“礼”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儒家思想体系。“礼”既是一种社会政治理想,又是一种伦理道德规范。它通过对人们思想行为的引导、制约和规范,来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发展。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与“礼”均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从《礼记》看来,“礼”是高于“仁”的。《礼记•曲礼》云:“道德仁义,非礼不成”。由此可见,连“仁”也是以“礼”为依据的。
  中国古代政治是以“礼”为基础的政治。“礼”与中国古代政治理念、政治行为和政治制度,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国古代社会的宗法制度、爵位制度、土地制度及其他各种政治制度,在古代都属于“礼”的范畴。“礼”与法制也有密切关系。“法”源于“礼”,是从“礼”中衍生出来的,《管子•枢言》云:“法出于礼。”“礼”被赋予了强制力便是“法”。“礼”是一种社会道德教化工具,“法”是一种事后的惩罚措施。“礼”和“法”都是人们的行为规范,“礼”依靠道德教化的方式引导人们别贵贱、序尊卑;而“法”则依靠强制力使人们共同遵守礼的有关规范。在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模式中,“礼”与“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对社会秩序发挥着调节、约束的功能。许多统治者和政治家还往往以“礼”为依据,进行制度建设或改革。如王莽在建立新朝的过程中,以《周礼》为据,改革诸项制度:西魏末年,苏绰辅佐权臣字文泰,依据《周礼》进行官制改革;宋代王安石也以《周礼》作为其变法的理论依据。凡此种种,均体现出儒家所倡导的“礼”是中国古代政治的重要特色与基调。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文化中固有的、体现某种价值取向并且持续发展的优秀的思想样态。它既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也是一个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身份特征。儒家所倡导的“礼”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完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关于“礼”的宗旨,孔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孔子用“和为贵”高度概括了“礼”的根本精神。“贵和”的价值取向就是崇尚人与自然、社会及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精神。所以,“礼”的目标,就是通过引导社会各个阶层以及有着各种不同价值诉求的人们按照“礼”的规范和模式,处理和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使人们缓解矛盾,和谐共处。儒家倡导的“礼”主张实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实现大同理想社会。这种观念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精髓。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虽然历经战乱和分裂,但总体上一直处于“大一统”的政治格局之下,儒家“礼”文化中“贵和”的价值取向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形成的宽容礼让、谦恭善良、求大同存小异的道德传统,形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调。这种基调的形成,也正是“贵和”的价值取向长期影响的结果。
  在我国数千年的古代社会发展进程中,随着社会生产力、经济关系与思想意识的发展和变迁,儒家所倡导的“礼”不断地受到冲击和挑战。但是,“礼”依然是古代各种制度的理论基础和价值标准,也是历代所追求的理想制度模式。不唯如此,儒家礼乐文化的“贵和”价值取向还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基因。
  (摘编自丁鼎《“礼”主导中国古代社会》)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礼”作为夏商周的文化遗产,经孔子继承发展后,逐渐成为中华民族思想体系的核心。
  B.“礼”既是社会的政治理想和伦理道德规范,也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
  C.“贵和”是“礼”的根本精神,它让社会有了贵贱之别和尊卑之序,并形成了礼让传统。
  D.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为实现社会大同,追求人与人的和睦是为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在论证“礼”与“仁”、“礼”与“法”的关系时引用了典籍,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B.文章从中国古代政治和中华民族精神两方面,论述了“礼”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作用。
  C.作者列举古代社会进行制度建设或改革的事例,目的是证明“礼”对社会具有调节作用。
  D.作者在文末指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礼”虽受到冲击,但依然对中华民族有重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礼”与“法”都能约束人的行为,前者倾向于教化和引导,后者偏向于惩戒和处罚。
  B.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属于“礼”的范畴,这是有些君王依据“礼”来改革制度的原因之一。
  C.“礼”的目标是让各阶层的人遵守“礼”的规范,实现该目标离不开“和”的精神。
  D.民族精神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华民族精神在发展过程中能不断完善,“礼”起了重要作用。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形成了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需要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技能精湛、素质优良的技能人才队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