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题,约8860字,答案扫描。

  语文
  时量:120分钟 满分:150分
  得分: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这些年,大批作家积极投身历史剧的创作实践,虽然有"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 无魂的躯壳"的"三无牌"历史剧,但也创作了不少佳作力作。《大秦帝国》《于成龙》等作 品与此前的《东周列国》《康熙王朝》等上百部巨作一起,组成了一道古代历史剧的文化 景观,被称为中国文艺用电视艺术呈现的中国通史。这些作品不仅帮助观众学习历史 知识,也帮助观众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从五千年中国社会演变和文 明发展中认识社会发展规律,从而鉴古知今,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 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激发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
  '‘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呢?很重要的 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文艺家要用手中 之笔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用文艺形式来反映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唯有如此,我们才 能切实发挥文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功能。只有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审美方 式艺术地呈现“讲仁爱、重民本、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我们的文艺才能 真正具有时代精神,受到人民的喜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如 果抛弃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摘编自《坚定文化自信,体现时代精神一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启示》)
  材料二:
  长期以来,受历史虚无主义和进步论的影响,国内外一些理论家、历史学家对于中 国历史抱有否定的态度。要么轻易否定我们很多关于历史的文学作品,要么肆意歪曲 中国历史,或将中国历史庸俗化,或随意编造以迎合某种意识形态。即便是正面介绍中 国历史的文艺作品,也经常因为受西方观念的框架约束,要么对其真正价值认识不足, 要么用西方之尺削足适履。整个中国历史在西方意识形态的笼罩下,就像是一个无处 申辩的倒霉蛋。
  但我在《长安十二时辰》的一系列介绍和评论中,感受到了钱穆先生所说的对于本 国历史的“温情和敞意该剧原著作者有在国外留学及在外企工作的经历。这种经历 符合我对当今中国年轻人的期待和评价:只有真正接触和了解西方,才能避免书本对于 西方的美化和误导,由此也就更容易摆脱西方的观念条框,对中国历史抱有真正的''温 情和敬意尤其是当今中国正处于国力不断上升的阶段,我们提出文化自信,对于自 身历史的“温情和敬意"是绝对不可少的。也许,对于中国历史的态度契合当今无数年 轻人的心态,正是该剧受追捧的重要原因。毕竟,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发现,否定中国 历史,把中国历史等同于钩心斗角的宫廷诡计,是经不起细看和推敲的。
  当我们有了这样一种态度,会对很多看似绝对的西方定论产生理所应当的质疑。 例如,《长安十二时辰》中讲到唐朝时的一种“职业"被称为“不良人",这是当时负责社会 治安管理的小吏,类似于今天的刑事警察。笔者曾翻检多本国内警察院校的教科书,都 认定警察诞生于英国。事实上,这是一个完全错误的学术定论。现代警察的几个特征 是:非军队、非民众、职业化。按此标准,唐代的“不良人"至少已经具备两个半特征。而 早期的英国"警察"或称治安官,最多具备上述一个特征,即非军队。隋唐开始,中国有 了正式的科举制度,它所选拔的是“官",在官之外,行政工作还需要很多“吏",“吏"是民 众里面较为富裕的人群为政府的“服役"。这项政策实施长了便出现很多弊病。这一现 象的改变是通过北宋王安石的变法实现的。其方法是富户不用出人承担"吏"的无偿服 役,改为出钱,政府再用这笔钱雇用合格的专业人员,而不再是无偿服役,从而避免''不 良人"的腐败。这是继科举制度选拔官员之后,用公平方式雇用"小吏"的创举,基本成 为当今世界各国公务员制度的源头。
  笔者这番带有学术性的分析,在剧中未必有深入的阐述。但我希望它能让更多人 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古代制度。只要摆脱历史虚无主义,我们对于中国历史的认识就 会有全新的理解,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会有更多的自信。
  (摘编自刘仰《历史剧对历史要有温情和敬意》)
  材料三:
  历史真实不可再现,对历史真实的追求只能无限企及。但可以把生命体验和感受 融入历史,并以此逼近历史真实,传达出历史的神韵。我国文学界和史学界都认可'‘文 史互证"的说法。钱锤书曾说过,历史考据只扣住表面的迹象,这正是它的克己的美德, 要不然它就丧失了谨严 而文学创作可以深挖事物隐藏的本质,曲传人物未吐露的 心理 考订只断定已然,而艺术可以想象当然和测度所以然。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 妨说诗歌、小说、戏剧比史书来得高明。
  历史本身就具有文学性,这就给历史剧创作提供了借鉴意义和遐想空间。所谓的 "传历史之神",其实就是努力抵达历史深处,准确窥测历史人物内心,沟通古人与今人 的心灵,让历史的回声与今人共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在历史剧 的园圃里躬耕的剧作家,谁没有这样的情怀和抱负?
  (摘编自贾璐《对待历史的态度决定历史剧的高度》)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以《于成龙》等为代表的当代历史剧,展现恢宏的文化景观,既传播了历史知识,又 教人认识历史发展规律。
  B. 文艺应艺术地呈现“讲仁爱、重民本”等时代价值,只有如此它才能发挥出“凝魂聚 气、强基固本"的功能。
  C. 长期以来,国内外一些理论家、历史学家对于中国历史抱有否定的态度,而将其庸 俗化,或者将它随意编造以迎合某种意识形态,就是其表现。
  D. 历史考据为了严谨,是只能看表面而不能深入挖掘的,文学创作则可以深挖事物的 本质,曲传历史人物的心理。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在整个中国历史都被西方意识形态笼罩的情况下,即使是正面介绍中国历史的文 艺作品,我们也未必能充分认识其价值。
  B. 接触和了解西方,发现其历史观的虚无主义本质,就容易摆脱其观念条框,从而对 中国历史怀有“温情和敬意
  C. 中国警察院校教科书认定警察诞生于英国,可能是因为书的编者没有对看似绝对 的西方定论产生理所应当的质疑。
  D. 隋唐时期中国的“官"和“吏”是不同的,官是科举选拔出来的掌权者,吏是富裕人家 帮助官工作的服役者。
  3. 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持材料二的中心论点的一项是(3分) ( )
  A. 《汉武大帝》从气势到细节多有与历史合拍之处,可以被称为一部经典历史正剧。
  B. 《一代名相陈廷敬》叙述陈廷敬整顿吏治之史事,塑造了忠于国与百姓的好官形象。
  C. 《亮剑》是一部爱国精神与英雄主义、铁血丹心与人世常情交相辉映的优秀作品。
  D. 《琅瑞榜》脸谱化严重,梅长苏一看就正气凛然,谢玉仿佛脸上就写着“我是坏人”。
  4. 从上述材料看,历史剧作家应该有怎样的创作目的、创作方法、创作态度? (6分)
  (二)现代文阅读U (本题共3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三块钱国币
  丁西林
  【故事发生在抗战时期一个旧式的四合院里,这里住着房东吴太太和她的佣人李 嫂,以及两个学生租客杨长雄和成众。开幕时,李嫂在擦吴太太的东西,杨长雄和成众 坐在窗外下棋,吴太太在晒太阳。“啪"李嫂打破了一只花瓶。】
  吴太太:呀!我的宝贝花瓶!
  李嫂:(诚惶诚恐)太太,真对不起,我一不小心……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