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350字。
《乡土中国》练习题(二)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作为乡土文学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和反映对象的乡村开始逐步萎缩。相应地,乡土文学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文学源于生活,当现实生活层面的“乡土中国”日益转变为“城市中国”,乡土文学的末日是不是会随之而来?对此许多人是深表忧虑的,甚至直接给出了“乡土文学消失成必然”的断语。但我以为不必过虑,城市化并不会必然带来乡土文学的消亡。
首先,对于城市化进程加快、乡土空间趋于萎缩的问题应理性看待。乡土中国的转型并不能随着乡变镇、县改市就一劳永逸地解决。住进楼房、“被市民化”后的农民,离真正从思想意识上“市民化”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事实上,农民的思想意识和生活习惯还会保留甚至影响到数代以后。乡土小说赖以存在的乡土空间的萎缩程度,可能并不像数字所显示的那样悲观。
这种情况也可以从创作者一方得到佐证。许多写乡土小说的作家都自称是“农民”,沈从文一直以“乡下人”自居,即便在进城多年,做了北大教授后也是如此。莫言也说自己的创作是“作为农民的写作”……这类说法往往容易受到一些质疑,因为进城多年的他们早已远离农民生活,不再熟悉现实中的农民和乡村。“作为农民的写作”是个伪命题,这种质疑或许会有一定道理。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些来自乡土的“新城市人”要想完全摆脱乡土的灌注,彻底告别农民式的思维方式和观念意识,却也的确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乡土作家强调自己的写作是“作为农民的写作”,又不完全是矫情或虚饰。农村的“城市化”、农民的“市民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农民心态和思维方式更将长期存在。
其次,即便现实的乡土空间越来越狭小,城市化的潮流浩浩荡荡不可阻逆,也不意味着乡土文学就一定会走向衰落。事实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土空间越来越成为一种稀缺资源,乡土经验也越来越成为对城市人来说充满陌生化的经验。新兴的城市正在变得千城一面,不可避免地给人们带来审美疲劳。于是,在外出旅游时,越来越多的人会将与自然更加接近的乡村作为旅游目的地。村寨游成为旅游新宠,体验农家乐也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时尚……我们有理由相信,作为乡土世界虚拟文本的乡土文学也会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它会伴随着城市人对乡土的怀旧和对一种乡村生活方式的追求而长久地存在下去。
现实层面也在对“城镇化”发展的单一路向进行一些补充或修正。于是“乡村振兴”成为“城镇化”之外的另一条道路。“让乡村成为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乡土正日渐成为一种稀缺资源、成为现代人旅游新宠和怀旧对象的时代语境中,我们有理由相信,乡土文学不会衰落和消亡。不但如此,乡土中国向城市中国的转型还可能会为乡土文学带来新的希望和发展契机。不过,在此过程中,乡土文学本身的转型恐怕也是不可避免的。只要通过自身的不断调整来适应变化中的现代人的乡土想象和审美需求,乡土文学必能找到源头活水,重新焕发生机。
(摘编自史建国《乡村振兴与乡土文学的未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乡村是乡土文学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和反映对象,它的逐步萎缩使乡土文学面临的现状令人担忧。
B.由于乡土中国的转型不能随着乡变镇、县改市就一劳永逸地解决,所以仅凭数字就认为乡土小说赖以存在的乡土空间萎缩了的观点可能并不正确。
C.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现实的乡土空间越来越小,乡土经验对人们来说是充满陌生化的经验。
D.乡土中国向城市中国的转型不但不会使乡土文学走向衰落和消亡,反而会使乡土文学焕发新的生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列举沈从文、莫言的例子,论证了“被市民化”后的农民离真正从思想意识上“市民化”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农民心态和思维方式不会在短期内消失。
B.文章引用关于“实现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的内容,主要为了阐述“乡村振兴”是“城镇化”之外的另一条具有可行性的道路。
C.文章从理性看待乡土空间萎缩、城市人对乡土生活的怀旧和追求、对城镇化发展的补充或修正等方面,论证了“城市化并不会必然带来乡土文学的消亡”的道理。
D.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主体部分在逻辑上属于并列式结构,条分缕析,文脉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为文学源于生活,所以当“乡土中国”日益转变为“城市中国”时,个别人有“乡土文学消失成必然”的忧虑在某种意义上是可以理解的。
B.一个来自乡土的作家,如果长期远离农民生活,不再熟悉现实中的农民和乡村,成为一个“新城市人”,其作品的“乡土”气息往往会受到质疑。
C.作家贾平凹曾说:“大量的农村还在,中国农村文明的思维还在。”这与文中彻底告别农民式的思维方式和观念意识在短时间内不会完成的理念是相通的。
D.乡土文学要想找到源头活水,重新焕发生机,必须通过白身的不断调整来适应变化中的现代人的乡土想象和审美需求。
费孝通将传统中国概念化为“乡土中国”源于他的“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一观察,熟人社会、差序格局、礼治秩序、无讼政治等是他对这一社会形态一般化的主要概念。
经过近百年的结构变迁,中国的城乡关系终于在2003—2010期间出现革命性的跃迁,是进入“城乡中国”阶段。其依据是,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以及农民与村庄的关系从此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