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题,约20310字。
上海市2022年高考语文第一次综合模拟评估卷1
一 积累运用 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_________________,自前世而固然。(屈原《离骚》)
(2)李白在《蜀道难》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古蜀国历史久远,详情难知,而今天三星堆遗址的开发,渐渐揭开了古蜀国文明的面纱。
(3)古诗中常出现“时”“空”对举的文句,借时空的广远寄寓内心的慨叹,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是如此。
【答案】 鸷鸟之不群兮 蚕丛及鱼凫 开国何茫然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鸷”“蚕丛”“凫”“茫”“常”“作”“登”。
2.按要求选择。(5分)
(1)下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寒风从窗缝里灌进来,常常把大家从睡梦中冻醒,让人不寒而栗。
B.两会期间,政协委员们就住房、医疗、教育等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广开言路,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表现出强烈的参政议政热情。
C.处在三省交界处的这个小镇,是个典型的“三不管”地带,这里五方杂处、良莠不齐,一直是一个让人头疼的地方。
D.北京冬奥会所有比赛结束后,各大媒体连篇累牍地报道了中国体育代表团勇夺9枚金牌、4枚银牌、2枚铜牌创下历史新高的新闻,该新闻迅速激发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凝心聚力注入了精神的力量。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
“决定性瞬间”是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摄影理论的核心,是世界上为数众多的现实主义摄影家及新闻摄影记者共同遵循的金科玉律。它讲求的是被摄事物的形式和内容在某一时刻恰到好处地构成一幅和谐、达意的画面。这一概念最早是在布列松1952年出版的摄影集《决定性瞬间》中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认为在再小的事物上也能发现伟大的主题
②这本书集中收入了他126张摄影作品
③而在书中所有照片,都作为布列松自己实践的案例,来支撑这一摄影美学观念
④在该书的前言中,布列松引用“世上万物皆有一个决定性的瞬间”来阐释自己的观点
A.②④①③ B.②①④③ C.④②①③ D.④③①②
二 阅读 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材料一:
①作为文艺批评的重要术语,意象在新时期以来的文艺评论中运用得更为泛化,很多论者甚至言必称“意象”。依笔者看,在很多当代论著中,“意象”取代“形象”成为处处可见的“主角”,有时并非必要,不加甄别地混用、泛用,对文艺批评来说,未必是好事,这两个概念尽管多有交叉重叠,却又有内在区别。因此,有必要从本体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