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020字。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阐述的事理。
2.学习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阐述的事理。
【教学难点】
学习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
【课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把握文章阐述的事理。
教学重点:
把握两篇文章阐述的事理。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阐述事理的思路。
教学过程:
一、学情调查:交流预习后的初步认知
1.你所了解的阿西莫夫是怎样的人?请根据查找的资料进行交流。
2.《恐龙无处不有》一文,根据不同地域发现了恐龙化石这一现象,阐释了什么理论?《被压扁的沙子》一文,认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
(说明:了解学生通过初读,是否读懂了文章阐述的事理,作为确定教学起点的依据之一。)
二、以《恐龙无处不有》为例,把握文章阐述的事理
(一)速读课文,划分段落,概括各部分说明的主要内容。
(二)学生交流,教师鼓励学生不同的概括方法,在比较中确定最合理的方法。
预设:
1段:提出“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这一观点。
2、3段:指出恐龙化石遍布于世界各地这一事实。
4、5段:指出恐龙不可能在南极独立生存。
6、7段:指出恐龙化石的出现说明大陆在漂移。
8—14段: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了南极有恐龙化石的原因。
15段:得出结论: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
(三)梳理2—15段各部分内在的逻辑关系,确定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文章由恐龙化石遍布世界各地,但恐龙不能在南极独立生存,引出对“板块构造理论”的说明,并以此解释了南极有恐龙化石的合理性,最后得出结论: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
因此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板块构造理论。
(说明:要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就要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要理清说明顺序,就要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要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就要筛选信息。通过《大自然的语言》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了筛选主要信息。因此,这节课直接让学生概括文章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三、运用《恐龙无处不在》的学法,自主学习《被压扁的沙子》,概括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一)学生根据《恐龙无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