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3720字。
单元综合练(二)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阅读理解(5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20分)
材料一:
对于整理改编传统剧目,不少创作者与以往一样,试图擦拭其粗糙的部分,在适当融入当下观众的审美质素、提升其品格的同时,更加重视保持民间性,凸显市民性,使之成为既传统又焕发当代感、雅俗共赏的新市民戏曲。2017年的京剧《徐母传》,根据传统京剧《徐母骂曹》等多个与人物徐母和徐庶相关的老戏提炼改编而成,是首次将过去仅作为折子戏或保留唱段、念白的徐母题材剧目改编扩充为剧情完整、人物生动的老旦行当唱功戏,注重呈现出传统戏质朴、本色、靠近民间的风貌。
加强舞台性、娱乐性或者说市民性、市场化的导向更为明显,如上海京剧院的连台本戏《七侠五义》,在恢复京剧连台本戏传统的同时注重当下观众的接受度,进一步理顺人物行动线,重视武戏比重,机关布景适度,加快演出节奏,突出戏剧性、剧场性,彰显舞台整体性特质,其民间叙述在彰显传统文化的同时焕发民间活力,很受老百姓欢迎。很明显,它的传统底蕴、民间叙事及市场导向,较之21世纪初的新编连台本戏,如2000年的京剧《宰相刘罗锅》及稍后的越剧《甄嬛》有很大的不同;亦甄别于近年重在恢复传统原貌的连台本戏如莆仙戏《目连救母》、梨园戏《陈三五娘》等。
(摘编自《“新市民戏曲”:注重当下观众的接受度》)
材料二:
传神写意、空灵洒脱、机趣嬉戏,寓真实于虚幻,含情理于荒诞,是戏曲突出的美学特点。但如今编导的新编古代戏,很多都是理念膨胀,事件填塞,淹没了形象,扼杀了情趣,该喜的喜不起来,该悲的悲不起来,甚至把戏曲艺术变成某种观念的图解:或者是向观众宣传某种政治观点;或者是向观众证实一个历史问题;或者是向观众宣讲哲学、文化学、人类学的一个理念。有人戏称这类剧目是“化妆论文”。还有些剧目,虽保留着戏曲的唱、念、做、打,却使用着话剧的创作原则,极力向写实的叙事方法靠拢,失去了戏曲的神韵,也就失去了戏曲的味道。
戏曲是以演员为中心塑造人物、传达感情,而且以情感人的艺术。不知从何时起,导演们开始热衷于用晚会手段代替戏曲手段。在场面、灯光、布景方面大下功夫,虽强化了视觉冲击力,但不见人物形象,缺乏感情力量,戏曲手段大大消减。因为它极大地膨胀着戏曲的表层元素,忽视戏曲的核心元素,让艺术扼杀艺术。这类剧目见物不见人,夺人耳目,不入人心,是艺术向技术异化。
每一个剧种存在的依据就是它的个性。现在很多剧种存在剧种个性、地方特色的“他者化”问题。一些地域的代表性剧种向京剧学习,照搬京剧的艺术语汇;地方小戏、少数剧种又向当地的代表性剧种学习,照搬当地代表性剧种的艺术语汇。自身的地方性、表演语汇、艺术成分大量丢失,甚至连地方语言也不“地方”了。
(摘编自《刘景亮:遏止戏曲异化》)
材料三:
近年,许多优秀剧目被重新整理排演。许多多年未见于舞台的本戏、折子戏等得以被挖掘,重现于世人面前,例如“新捏”成的昆曲《桃花扇》、京剧武戏《朝金顶》等。但是有些剧种的剧目丧失了原有的野气以及应有的烟火气、市井气。一味追求雅致及“诗意”的倾向在当前戏曲界极为普遍,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剧种的“失味”:草根味、民间性、世俗性消失,地方文化特点不突出,剧种同质化或泛剧种化、泛戏曲化的倾向严重。
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对于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不少剧作家试图做到雅俗共赏,但要实现雅俗共赏太难了,便索性往“雅”的方向走。而掌舵全剧的导演多是高级知识分子,一旦偏好雅致,剧目的样式也就被决定了。对剧目的大投入也是一个原因,若舞美精致华丽,其他部门自然予以配合,形成统一风格。而根本的,在于“雅高于俗”的心理:戏剧工作者在创作辅导与推进传承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渗入了精英文化意识。这一方面是因为传统的文人趣味偏雅好雅,另一方面也是多年来国内一些专家热衷于引进精英主义经典理论的结果。他们往往视戏剧戏曲为高雅艺术,并将之等级位阶化。这种等级划分,恰恰阻碍了戏曲的民间化、大众化,也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我们的很多戏剧工作者应辨清“唯美主义”与“伪美主义”,摒弃双重标准,不能在理论上对戏曲美学、雅与俗的内涵很清楚,但在实践中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而一味追求剧目的雅化。
地方方言对于地方戏曲而言是第一要素。而现在的问题,恰恰是一度创作中不少剧作家不熟悉方言,不是用方言思维来写戏,而是用普通话思维来写戏。剧作家站在全国人民的角度上写戏是好事,但剧本往往存在方言转换的问题,并且在二度创作中又有大量的戏曲演员讲的方言不地道,方言的韵味自然无从“咂摸”。方言被嫌弃,仍然是地方文化自信的问题。我们依然缺乏对地方文化的自信,缺乏对地方方言、地方音乐及声腔等的自信。我们要有地方文化自信,这种自信并不缺乏历史底蕴,传统戏曲能流传至今就是最好的明证。可喜的是进入21世纪,各地陆续提出了“保卫方言”的口号。现在传统戏曲进校园如火如荼,让人期待方言进校园,或者借着戏曲进校园让方言热起来。
历史曾经给过我们启示。在清代中叶的花雅之争中,曾与昆曲争胜的弋阳腔失去刚健清新的特色,逐渐雅化,唯余衰落的命运,而广受老百姓喜爱、保持了自身特色的四大徽班最终站住了脚跟。警惕剧种的广泛雅化,不是不要剧种雅化,而是要保持剧种的特色,该雅的要雅,该雅俗共赏的要雅俗共赏。风格单纯的古老剧种如昆曲,其剧目要依从剧种特色;而风格多样的剧种,例如可俗可雅的闽剧,不仅要尊重剧种本体特质,也应根据题材特点来打造剧目,或偏雅或偏俗,但都应收到雅俗共赏的效果。
(摘编自《警惕当下剧种的“雅化”现象》)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戏曲创作改编中,不能因为戏曲是高雅艺术,就淡化戏曲的民间化、大众化特点。
B.重新搬上舞台的昆曲《桃花扇》、京剧武戏《朝金顶》等剧目丧失了原有的野气。
C.很多戏曲创作者在理论上对雅与俗的内涵不清楚,以致在实践中一味追求剧目的雅化。
D.伴随着传统戏曲的复兴,传统戏曲进校园如火如荼,地方方言或可借戏曲进校园热起来。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京剧《徐母传》注重呈现出传统戏质朴、本色、靠近民间的风貌,融入当下观众的审美质素,成为雅俗共赏的新市民戏曲。
B.“化妆论文”意在批判将戏曲变成宣传政治观点、证实历史问题或宣讲哲学、文化学、人类学理念等的载体的现象。
C.当前被重新整理和排演的传统剧目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 ,但是在某种程度上,这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D.方言对于戏曲的表现力至关重要,因此剧作家在进行创作时要忌用普通话思维,演员在表演时要注意表现出方言的韵味。
3.下列对材料三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一段先是指出了许多优秀剧目被重新整理排演,接着指出了当前戏曲界存在的问题。
B.文章从多角度剖析了剧种雅化的原因,并将原因提升到了缺乏地方文化自信的高度。
C.第四段运用了举例、对比等论证方法,阐述了剧种雅化的危害以及防止雅化的方法。
D.文章在论述时层层深入,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顺序展开论述,层次清晰。
4.请结合材料二内容,给戏曲异化下一个简要定义。(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当下传统剧种“雅化”现象的原因。(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18分)
钦差大臣
果戈理
第二幕 第八场(节选)
赫列斯塔科夫、市长和鲍布钦斯基。市长走进来,站住。两人都惊惧地瞪出眼睛,互相对望了一会儿。
市 长 (稍稍恢复常态,双手垂直)(问候)您好。
赫列斯塔科夫 (施礼)您好……
市 长 原谅我来打扰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