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740字。
劝 学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3.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4.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子,论证方法;
难点:比喻论证——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所要论证的道理,如此论证的效果;
【教学方法】 学案教学法、诵读法、练习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2个课时
一、荀子与《荀子》
1、(1)荀子:荀况(约前313年─前238年),战国后期赵国人,名况字卿。人们尊称他为荀卿,通称荀子。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是先秦时期儒家学派最后一个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主张选贤任能,兼用礼、法、术治理国家。他的许多思想被法家所吸取。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荀子和孟子是儒家中对立的两派。他承认儒家的基本思想,但事实上是法家思想的前奏者和培育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孟子认为“性本善”,荀子认为“性本恶”,所以要“明礼而化之”。
主张“人性恶” :“明礼义而化之”,即强调后天的环境和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恶的本性(明礼仪而化之);
主张“人定胜天” :他认为自然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可以靠主观努力去认识、改造、利用它。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荀子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善,是人为的。他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