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100字。

  第七单元 16.1 赤壁赋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的生平、作品,以及文章的创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疏通文意并背诵全文。
  3.了解赋的相关知识,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语言艺术。
  4.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对精品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难点: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在赤壁之上,发出了人生的感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篇《赤壁赋》。
  二、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
  三、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与其父、弟同列“唐宋散文八大家”,后人称之为“三苏”。苏轼一生宦海沉浮、仕途坎坷,自己总结一生为“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澹州”(《自题金山画像》)。但是,他也铸炼了自己宏大旷达的胸怀,追求艺术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高度和谐。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