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440个字。
快乐语文的“味道”
安吉县孝丰镇中学 朱亚芬
快乐是人一生的追求。
我希望:我因教语文而快乐,学生因我教语文而快乐。
--------题记
语文本应是最有灵性,最具活力,最具趣味性的学科,但事实恰恰相反,初中学生把学习语文看作最痛苦的事,最无所谓的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面对这种悲哀,我陷入了苦苦的思考:如何让语文课上得“有滋有味”,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让学生对语文“胃口大开”?经过尝试,我觉得一定要讲究语文课的味道,概括起来有四味,即语味、情味、趣味、个味。
一、 语 味
语文课姓语,就应该教出“语文味儿”,本应是天经地义的事,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却经常看到许多语文课“变了味儿”,或缺少“语文味儿”,或没有“语文味儿”。我略举几种现象:
(一)过度表演成了表演课。如讲《杨修之死》,就唱“滚滚长江东逝水”;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就唱“冰山上的来客”主题曲;有的公开课,先让学生提前排练,到上课时再让学生表演;有的偏离文本内容和教学目标,只管让学生表演,只图表面的轰轰烈烈。
(二)多媒体淹没文本语言现象。课上“为媒体而媒体”,忽视语言训练和对语言的品味,只注重媒体的直观性,形成声像画的轰击,用声像画的欣赏代替对语言文字的品味,以屏幕画面代替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等,这种以媒体的欣赏掩盖文本语言的品味的做法也使语文课有变味之嫌。
(三)“机械化”、“技术化”操作现象。如,不论讲什么内容、什么文体的作品,都要划分层次,概括段意、总结中心或主旨,形成了固定的机械性操作模式;有的在教学中特别注重“技巧操练”,如,叙述的技巧、描写的技巧、说明的技巧、抒情的技巧、升华主旨的技巧、构思的技巧、审题解题的技巧等等,试想,教学中不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和语言创造的意境,不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这何谈“语文味儿”?
那么,怎样才能使语文课具有浓厚的“语文味儿”呢?
我认为,最主要的应该是对“语文味儿”有个明确的理解和界定。所谓“语文味儿”,是指语文教学既要有语文学科的科学性,又要有语文教学的艺术性。我们认为,中学语文是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一门综合性基础学科,是语言、文章、文学的统一体,语文教学在致力于提高学生“听、说、读、写、思”能力的同时,还具有审美教育、思想教育、人格教育、创造教育等多种功能,而后者的教育功能,应该在“听、说、读、写、思”的训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