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6250字。

  2022年高考冲刺卷(二)
  语  文
  注意事项: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下”一词,在先秦文献中已经被广泛地使用,但总体而言,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是地理上的;第二是制度上的;第三是价值上的。
  地理上的天下顾名思义就是被“天”所覆盖的所有地区,不过限于先秦时期的古人对于“世界”地理的认识,天下往往与“中国”重合,有时候也包括围绕着“中国”的“四夷”。这样的“多重性”的地理观念延伸到秦汉大一统国家建立之后,“天下”就是兼而包括中原朝廷与周边的民族,甚至更为遥远的地区。尤其是与中亚和印度等地存在地理交往之后,“天下”的范围其实是包括当时中国人所能了解的最为遥远的地方。
  “天下”还是一种秩序观念。与人伦秩序上所存在的“差序格局”相一致,在地理上也存在着以与王畿的距离远近所确立起来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的差等性结构。比如《禹贡》等古籍所描述的“五服”,虽然具有一种“虚拟性”,但其所表述的基于差别性的原则却是肯定的。在经典的封建原则中,天子居于王畿,而按血缘的远近和军功的大小,人们获得不同的爵位并获得相应的封地和配置行政人员。其核心是要突出天子的地位,由此而确立的天下秩序。然而,必须做出说明的是,儒家所确立的内外、夷夏的差等结构,并非绝对的“等级”上的差异,而是一种文明发展程度的差异。
  “天下”更指向一种儒家对于秩序背后的价值的体认。我们可以发现,夷夏观念意味着儒家对于自身文化属性的自信,即强调要用儒家的教化来感化周边的民族。因此,儒家强调用夏变夷。在《论语》中,孔子有一句话广受争议。他说:“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按一般的理解,就是说那些还没有进化到文明国度的“夷狄”之国,即使已经有君主,其文教肯定也比不上诸夏这些失去了国君的国家。后来,孟子说:“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由此可见,尊王攘夷的观念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所重视的。
  在儒家经典中,夷夏之别是要说明文明的高低主要是取决于政治和文明态度的差异。这也意味着不同民族(夷夏之间)文明的高低取决于他们通过努力不断提升其文明程度。这样,“中国”作为一种“天下”,背后是儒家理想的“王道”价值的呈现。
  儒家的公羊学派特别重视“王者无外”的理念,认为合格的王者不会刻意区分内外,强调夷夏是从教化的“次序”即基于地理上的远近,先近而后远;基于血缘上的远近,先亲亲,后一般。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王道》篇中说:“亲近以来远,未有不先近而致远者也。故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言自近者始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礼记•礼运》篇对于“大同”“小康”世界的描述中,我们看到儒家向往一种超越国和家的“天下为公”的世界。这个理想与儒家“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之间存在着张力。儒家追寻一种天下为公的理想秩序必然是儒家天下观的终极目标。而儒家的“小康”是实现“大同”的基础。儒家的天下理想可以被理解为一个发展的逻辑,即它并不否定“国家利益”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合理性,不过,并不能由“国家利益”遮蔽超越国家的“天下”目标。
  (摘编自干春松《儒家“天下观”的再发现》)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同地区人员交流促进了古人对地理的认识,古人观念中“天下”的范围随之扩大。
  B. 作为秩序观念的“天下”是差等结构,这种差等性就表现在地理距离和血缘关系上。
  C. 用夏变夷是文化同化,是用儒家教化来感化周边民族,使之在文化上与中原趋同。
  D. 大同社会是“天下”目标,但实现它需要一定的过程,“小康”是实现此目标的基础。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引用儒家经典,旨在论述天下观丰富的内涵,及其在儒家学说中的重要地位。
  B. 文章采用了类比论证,通过与“差序格局”作类比来阐述“天下”秩序的差等性特点。
  C. 文章主体部分是层进式结构,重点论述了“天下”秩序所指向的儒家的价值观。
  D. 文章深入分析了儒家学说中的一些重要概念,有利于读者更深刻地理解儒家思想。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秦文献中地理上的“天下”包括了中原地区、周边民族地区、中亚和印度等地区。
  B. 在儒家的“天下”秩序中,天子所在的王畿地区是天下的核心,其文明发展程度最高。
  C. 夷夏观念是由于中原民族和周边民族的生物性差异而形成的,为历代儒家所重视。
  D. 内外的区别不是简单的地理距离的远近,而是由于地理的距离导致教化存在先后。
  【1~3题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表现在地理距离和血缘关系上”错误。由原文“与人伦秩序上所存在的‘差序格局’相一致,在地理上也存在着以与王畿的距离远近所确立起来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的差等性结构”可知,选项以偏概全,这种差等性不仅表现在地理距离和血缘关系上,也表现在权利义务关系上等。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及其在儒家学说中的重要地位”错误。文章并未论述天下观在儒家学说中的重要地位。
  故选A。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重大系统工程,涉及地域广、人口多,尤需我们把系统观念贯穿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过程。黄河流域西接昆仑、北抵阴山、南倚秦岭、东临渤海,黄河流经9省区,横跨东中西部,全长5464公里。如此大的跨度,如此长的距离,也客观要求我们,必须突出全局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共同抓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