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9710字。
高2020级高二(下)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答题时间:150分钟 命题:余兴林 审题:赵恒锋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红蕖还向月中开
叶嘉莹
诗歌价值在于滋养精神和文化。中国古代伟大诗人往往是用生命谱写诗篇、用生活实践诗篇,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感动写了出来,千百年后的我们依然能够体会到同样的感动,这就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力。古典诗词凝聚中华文化的理念、志趣、气度、神韵,是我们民族的血脉、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
读诗、讲诗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直觉的、感性的。比如李商隐无题诗到底说些什么,你可能不懂,可是你一读,觉得它意象很美,声音也很美,这就是你对一首诗的直觉感受。第二个层次是知性的、理性的,即考察一首诗的历史、背景、思想。第三个层次则完全从读者接受角度来读,我们对一首诗的诠释不一定是作者原来的意思。意大利学者墨尔加利就曾经提出来一个术语“创造性背离”,即我们对一个作品的阐释有自己的创造,这个创造很可能不同于作者原意。像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以古人写爱情的小词说明“成大事业大学问”三种境界,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也就是说,当你在读诗或词时,不仅探讨作者原意,更读出一种真正属于你自己的、从你内心兴发出来的东西。
其实这就是中国古老的、孔子说诗的方法。孔子说诗可以“兴”,是说诗可以给读者兴发感动,引起读者更多感发和联想――这样的感发正是诗歌强大的生命力所在,这样讲诗词才是真正的诗教传承。
我一向认为,“兴”是中国诗歌精华所在,使你内心涌动生生不已的活泼的生命。几千年来,中国有这么多伟大诗人留下这么多诗篇,让千古之下的我们读过之后内心震动,从而霍然兴起,这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今天我们诵读诗词,如果只为能背会写,无异于买椟还珠。诵诗读诗,重要的是体会一颗颗诗心,与古人生命情感发生碰撞,进而提升自己当下修为。我的老师顾随先生也曾经讲过“中国说‘诗教’,不是教作诗,是使做好人”。今天我们提倡中华诗教,就是要透过诗词,用今人的生命体悟和古人交流,用诗人的生命品格滋养今人的生命质地,这个过程本身将产生强大的感发作用,使作者、讲者与听者都得到生生不已的力量。在这种以生命相融会、相感发的活动中,自有极大的乐趣。
这些年有关部门和机构推进 “中华经典诵读工程”,2019年开始举办“迦陵杯・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我衷心希望这个大赛能选拔出一批优秀语文教师,大家一起把古典诗词薪火传续下去。如闻一多先生指出的:“诗人对诗的贡献是次要问题,重要的是使人精神有所寄托。”我们这些诗教传薪者的使命,就在于发掘古典诗词中的感发力量,让中国古典诗词成为更多人生命中的指路明灯。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责任,学人文科学的人更应该担当起传承民族精神命脉的责任。
此时此刻全球抗疫,不知道有多少人可以从中华诗词中获得慰藉和勇气。“雪冷不妨春意到,病痊欣见好诗来。但使生机斫未尽,红蕖还向月中开。”数千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有承传,千百年来传诵的古典诗词也必将滋养一代代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华文化的理念、志趣、气度和神韵,是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
B。读李商隐的“无题诗”,觉得意象、声音很美即可,无需考察其历史、背景、思想。
C。孔子认为诗可以“兴”,能给读者兴发感动,启人联想,是中国诗歌的生命力所在。
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有承传,语文教师作为诗教传薪者有责任传承民族的精神命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第二段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阐释读诗、讲诗三个不同的层次,层层递进。
B。作者举王国维的例子,论证读诗、讲诗者“对作品的阐释有自己的创造”的观点。
C。作者用“买椟还珠”的典故,批评那种只为能背会写而不重兴发的诵诗读诗行为。
D。文章末段引用诗句,结构上照应了题目,内容上增加了文学性,升华了传承主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我国古代诗人把自己内心对生命的感动写出来,仍能使千百年后的我们产生共鸣,滋
养我们的精神世界。
B。墨尔加利的“创造性背离”理论认为,读者对作品的阐释都会有不同于作者原意的创
造性的理解。
C。真正的诗教传承,不仅要探讨诗人的原意,更要读出一种真正属于自己的、从内心兴
发出来的触动。
D。通过诗词和古人交流,用诗人的生命品格滋养我们的生命质地,这个生命相感发的过
程,自有其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老 路
奚同发
老路是在村头路口扫路的时候被找到的。
望着陌生的年轻人,老路一脸蒙。对方不仅张口报出了他的姓名,甚至报出了他隐姓埋名之前所在部队的番号。
年轻人笑了笑,缓缓说道:“路老前辈,没别的意思,我只是想找您老聊聊。”
老路“哦”一声,心中猜想着对方是如何找到自己的。
解放战争胜利,新中国成立,于老路而言,意味着不用再打仗了,可以安心地当一个农民了。这其实是老路打小的想法——像爷爷那样,靠勤勤恳恳的劳动吃饭,并以此赢得村民们的尊重。可是战争时期,爷爷与爹都没缘由地被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