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命题形式<br>
《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说明》进一步加强了对学生分析能力的考查,明确规定对现代诗歌鉴赏不作要求,而对古代诗歌鉴赏则有了更高的要求:将它由第Ⅰ卷调至第Ⅱ卷,由选择题变为简答题,分值由 3 分变为 6 分。面对这一重大变化,许多师生不知所措。其实,只要我们静下心来认真思索一番,就会觉得这一变更是历史的必然。<br>
古代诗歌鉴赏试题从 80 年代末滥觞于高考语文试卷中, 90 年代中后期题型固定且成为语文高考的必考项目。正像科技说明文完成其历史使命退出舞台给社科文一样,古代诗歌鉴赏题必然在几年的稳定后改变考查模式。<br>
第一,以前的诗歌鉴赏试题不要求考生自己去鉴赏,而是让考生判定别人鉴赏的优劣,不利于选拔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第二,这些诗歌鉴赏试题的制作素材大多选自 80 年代末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唐宋词鉴赏辞典》、《元曲鉴赏辞典》等工具书,古人云:“诗无达诂”,专家的意见有时也很难说就是定论,命题人拿它来作为高考选拔人才的“尚方宝剑”肯定是不妥的。最近几年的高考过后,人们对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鉴赏题的批评较多,就是最好的证明;第三,诗歌鉴赏客观题的选择肢特别是错误选择肢不好编。这些错误选择肢要么考生很难挑出(正确的选择肢在风声鹤唳中很容易看成错误的,有时那些视为正确的选择肢本身就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要么考生一见明了甚至一见喷饭。如 1999 年高考语文试卷要求考生对杜甫的《漫成一首》进行鉴赏:“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错误选择肢是“ C .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稍有头脑的考生都会明白“风灯”类似人们穿的“风衣”,怎么会是“江风吹打桅灯”呢?至于各地高考模拟题中的古诗鉴赏题,有不少更是笑话百出,根本达不到遴选人才的目的。而新的命题方式除了能有效克服这些不足外,还将有利于提高中学语文教师的素质,有利于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进一步改进,有利于中学语文研究性、探索性学习的深入开展,有利于选拔具有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br>
古诗鉴赏到底会怎样命题?这是大家都在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无论何人命题,也无论采用何种形式命题,都会把渗透“创新精神”、“创造意识”这两大理念作为前提。这里,我们不妨先看一看 1999 年全国保送生综合测试的作文题:<br>
1 .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展开议论,谈谈自己的看法。( 20 分)<br>
唐代诗人杜牧曾写过一首题为《江南春》的诗:“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对这首诗,明代的文学家杨慎在《升庵诗话》中批评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针对杨慎的意见,清代文学家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进行了驳斥说:“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br>
要求: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300 字的短文。<br>
毫无疑问,这是一道考查考生“创新精神”及“创造意识”的好题,它能有效启发考生的联想想象,充分调出考生的知识内存,使思维敏锐的考生脱颖而出。尽管这是一道作文题,但考生完全可以将其当成一道古诗鉴赏题来作答。我们不妨将其改成以下这样一道古诗鉴赏题:<br>
2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赏析题。( 6 分)<br>
江南春绝句<br>
杜牧<br>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br>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br>
明代翰林修编杨慎(升庵)在《升庵诗话》(卷八)里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清朝人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对杨慎的意见作了反驳:“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诗家善立题者也。”<br>
请结合这两则评论对《江南春绝句》的一、二两句意象及意境进行合理的赏析, 200 字左右。<br>
修改后的题目答题要求更加明确,操作性也变得更强了。<br>
在明确了“创新精神”、“创造意识”是命好古诗鉴赏题的两大前提之后,我们就该思考考试专家们会如何命题的问题了。<br>
第一,我们应该明确:古代诗歌的考查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所谓初步鉴赏指的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概要的赏析,无需引经据典,也不需要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只需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当然,如果诗句用到的典故是我们在课文中学过的,我们应该知道,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br>
第二,由于今年是首次采用主观题的形式来检测考生的古诗鉴赏水平,题目应该不会很难(因为考生从未见过这类题型,它的实际难度并不会低)。我们估计会选一首五言绝句或七言绝句来作命题的材料,而这一绝句又以唐代诗人的最有可能。《语文读本》上选的古诗绝句我们可以重点关注一下。<br>
第三,面对一首绝句,可以要求考生赏析全篇,也可以要求考生赏析其中的一至两句“秀句”,今年应以后者最为可能。答题长度相当于早几年经常考的小作文,字数应该在 200 字左右,不会超过 300 字。<br>
第四,欣赏文学作品难免“见仁见智”,所以人们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将古诗鉴赏用主观题的形式进行检测,让考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不同的见解,这是在新的语文教学理念指导下的一次革命,是符合文学鉴赏规律的举措。但高考命题毕竟有其自身的特点,它必须在放开手脚的同时对试题加以必要的限制,不能使考生无从下手,切入点最好小一点,以便于应考考生和阅卷教师操作。我们认为今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命题的切入点可能是:①分析作品的整体风格,如让考生回答文本的风格是豪放还是婉约,是属于山水田园诗派还是属于边塞诗派;②由作品风格判定作者是谁;③分析诗歌的意象及意境;④分析诗歌的表现方法及表达作用,如赋、比、兴、通感、夸张、对比、象征、寄慨等。<br>
当然,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设问,也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不能有所偏废。笔者不揣浅陋,试拟题若干附后以作引玉之砖:<br>
3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进行赏析。( 6 分)<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