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28160字。

  江西省2022届高三下学期4月教学质量监测考试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稻作农业从起源到形成历经数千年之久:新石器时代初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古代人类开始定居并耕种稻,标志着稻作农耕的出现;良渚文化时期,稻作农耕生产取代采集狩猎活动成为社会经济主体,标志着稻作农业社会正式形成。
  稻作农业的孕育阶段,发生在距今1万年前后。长江中下游地区古代先民在通过采集狩猎开拓更多食物来源的同时,开始尝试耕种稻,并由此出现了相应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以及与耕作行为相适应的定居或半定居生活。距今8000年前后是稻作农业起源过程中的关键阶段。目前考古发现的属于这一阶段的相关遗址,如湖南的彭头山遗址,浙江的跨湖桥遗址、河南的贾湖遗址等。在这些遗址都出土了一定数量的水稻遗存。值得指出的是,这些遗址都出土了野生的动物遗骸和植物遗存。例如在贾湖遗址发现了数不胜数的鱼骨,以及鹿、牛、兔等野生动物遗骸,还发现了菱角、莲藕、栎果等可食用野生植物遗存。量化分析显示,与采集获得的野生食物资源相比,出土的水稻遗存并不具备明显优势。换句话说,当时的社会经济主体仍然是采集渔猎,水稻种植仅仅是辅助性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处在稻作农业社会形成过程中的早期阶段。
  距今7000至6000年间仍处在采集狩猎向稻作农业的演变过程中。属于这个阶段的考古遗址数量较多,其中以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和田螺山遗址最具代表性。河姆渡和田螺山遗址的考古发掘中都出土了异常丰富的植物遗存,包括数量惊人的水稻遗存,也包括大量可食用的野生植物,如菱角、莲子、栎果等。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田螺山遗址几个储藏坑内集中出土的栎果。栎果脱除工艺复杂,口感差,不易消化,人类如果能够收获足够的稻谷,就没有必要采集栎果为食。大量可食用野生植物遗存,特别是栎果储藏坑的发现说明:虽然稻作农业生产在河姆渡和田螺山遗址古代先民的生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收获的稻谷不足以养活村落居民,仍然需要通过采集获取野生植物资源。
  直到距今5000年前后,稻作农业终于取代采集狩猎成为社会经济主体。考古发现显示,在良渚文化时期,长江下游地区曾发生了一次人口大幅增长。在人类发展史中,人口增长速度受到基本生活资料增长速度的制约,如果在某个历史发展阶段,一个特定区域内的人口突然大幅增长,一般都与基本生活资料获取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密切相关。所以,良渚文化时期人口增长的现象应与稻作农业社会的建立具有一定因果关系,只有依靠相对发达的稻作农业生产,才能维持在相对狭小区域内聚集的大量人口的生存。考古还发现了一座宏伟的良渚古城。说明当时能够常年征调大量劳动力从事与基本生活资料生产无关的建筑劳役。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良渚文化时期的稻作农业生产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仅需要部分成员从事稻作农耕就可以为全社会提供充足的粮食。中国稻作农业历经数千年演变,逐步形成了特有的稻作农业体系,以及与之相应的社会结构,思想观念和文化传统。因而,从中国古代稻作农业起源的过程可以看出,农业起源与文明起源是一脉相承的。
  (摘编自赵志军《农业起源与文明起源一脉相承》)
  1.下列关干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彭头山文化、跨湖桥文化、贾湖文化时期,先民以采集渔猎为主,水稻种植为辅。
  B.田螺山文化时的先民大量食用野生植物,是因为稻谷产量满足不了人们的生存需求。
  C.良渚文化时期的稻作农业生产水平已经很高,因而有富余的劳动力去修建良渚古城。
  D.良渚文化时期,人口大幅增长,使稻作农业取代采集渔猎成为社会经济主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先概述,然后对稻作农业从起源到形成的演变过程逐一论述,脉络清晰。
  B.文章语言准确,如“一定数量的水稻遗存”“数量惊人的水稻遗存”各臻其妙。
  C.文章以稻作农业的起源为角度论述中华古代文明的起源,体现了独特的视角。
  D.文章多处运用例证法,以相关遗址的考古发现来佐证观点,使文章具有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稻作农业社会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骤然性变革,而是渐变性的,它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过程。
  B.彭头山等文化标志着我国稻作农业社会的起源,而良渚文化则标志着我国稻作农业社会的正式形成。
  C.河姆渡文化处在稻作农业形成时期,相比于稻谷,野生植物依然是先民更为重要的食物资源。
  D.如果没有稻作农业的发源就没有中华古代文明,稻作农业对中华古代文明的形成具有关键作用。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论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0年9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正在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付诸行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中国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