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4680字。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
陕西省榆林市2022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从五四以来的中国新诗一直在承担着的责任,就是对艺术的探索和对社会的关注。
②在我们的记忆中,1949年以来,中国新诗的第一次“繁荣”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那是一次变异的繁荣,一次和社会发展一样病态的假繁荣,古典式民歌,口号加标语的颂歌范式,它带给中国新诗的只剩下绵长的伤害。由于这样的伤害,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诗歌对于社会责任的担当几乎成了“谈虎色变”。中国新诗真正鼎盛时期出现在20世纪的80年代,中国诗人正是凭借自己的良心和责任,把艺术探索和社会责任的双重担当骄傲地扛在肩上。这个时期,诗歌重新回到艺术领域,重新回到现实生活中来,成汪洋之势覆盖了中国大地。食指、北岛、舒婷、杨炼、多多们“朦胧诗”的崛起,把许多具有中国意义的现代诗歌和许多优秀的中国诗人的名字送出国门,开始了与世界诗歌平等的对话。同时,诗人的社会责任担当回到真实,成为优秀的诗人们的一种自觉。一大批直击现实、掷地有声的作品让中国老百姓的眼里饱含泪水,心潮久久不能平静。熊召政《请举起森林一般的手,制止!》、叶延滨《干妈》、骆耕野《不满》等优秀诗篇,和中国社会的脉搏一起跳动,在中国社会引起前所未有的强烈反响。很显然,这个时期的诗人的社会责任担当是对50年代那种担当的一次颠覆,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担当,诗人只有具备了这种社会责任的担当,才能够赋予诗歌血肉和灵魂的力量。
③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曾经和老百姓如此亲近的诗歌却让他们感到了陌生,滋养诗歌的这块土地也越来越不认识诗歌了,诗歌且战且退,已经退守到社会的边缘,渐渐失去了大众的认知和守护的热情。面对这样的现实,一些诗人并不以为然,一些批评家认为这是转型时期的中国由于社会分工细化诗歌必然受到的冷落,甚至还有人认为这是诗歌真正走向纯粹的唯一正确的选择。
④实际上,我们的诗人深陷“怎么写比写什么更重要”的误区,过分强调了诗歌技术性的重要,而忽略了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社会责任和作为诗人的社会担当,忽略了对我们究竟该写什么的深度思考。这些年来,作为文学的诗歌几乎齐刷刷地朝着“纯粹”的方向一路狂奔远离人间烟火,远离了滋养诗歌的土地,包括业已成名的诗人,对现实生活的痛处、生存状态的无奈已经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缺失了一个诗人最应该具备的冲动和悲悯,很多人对现实麻木不仁,却无比自得、无比悠闲地陶醉在自娱自乐当中。这个事实不能不说是当下中国诗歌身处边缘的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诗人疏远自己的家园,诗人无视国计民生,诗人忽略百姓疾苦,不断地重复别人的同时重复自己。这样一种状态的写作,怎么可能不走到边缘?又怎么能让那些食人间烟火的百姓为我们的诗歌叫好,为我们的诗歌饱含泪水呢?
⑤中国诗歌走到今天,需要来一个转体,需要重新找回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事实上,中国诗歌经过这么多年的探索,对一个真正的诗人来说,“写什么”才是他的当务之急。我以为摆在诗人面前的“写什么”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这种重要足以让我们已经远离的诗歌回到坚实的土地上来。
(摘编自梁平《诗歌:重新找回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新诗在20世纪50年代经历了一次病态假繁荣,在20世纪80年代才真正经历了一次大繁荣。
B.舒婷等“朦胧诗”诗人们扛起艺术探索和社会责任的大旗,创作出能与世界诗歌平等对话的诗歌。
C.回避现实生活的痛处、生存状态的无奈,这也是当下的中国诗歌走向“边缘化”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D.如果诗人将“写什么”作为当务之急,那么中国诗歌必然会回归到注重乡土诗歌的正确道路上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①段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看法,即对艺术的探索和对社会的关注是中国新诗一直在承担着的责任。
B.文章运用了引用论证法,引用“朦胧诗”优秀诗篇,论证了这个时期的诗人担当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责任。
C.文章第③段将老百姓对当下的中国诗歌的陌生与对曾经的中国诗歌的亲近进行比较,引出了第④段的分析。
D.文章在论证中将诗歌比作人,如“且战且退”“一路狂奔远离人间烟火”,语言生动形象,说理深入浅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社会转型和社会分工的细化,中国当代诗歌日益“纯文学化”,这是中国当代诗歌唯一的出路。
B.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诗人对诗歌艺术不懈追求,是因为这也是中国现代诗歌责任担当的一部分。
C.2008年汶川地震后涌现出的一批抗震诗歌,内容丰富,时代感强,体现了诗歌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D.根据文章内容推知,和“写什么”相比,也许“怎么写”更能体现出中国当代诗歌的未来发展趋势。
陕西省2022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是一个“命运共同体”。这里使用的命运概念,是指生命有机体所具有的一种不可改变的、必然的行为趋势、价值指向和最终归宿。生存是生命的天命,因而生存就是一切生命不可改变的命运。同样,如果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也就不能维持人与自然这个生命共同体的可持续生存。因此,人类必须顺势而行,尊重自然生命,保护自然,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看作是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